古玺可分为官玺、私玺、古语玺、图象玺、单字玺和巴蜀文字印。古玺大都以铜作印材,少量的用玉、银等。先秦的银玺不是纯银,纯金、纯银的印材到汉代才出现。玺的大小尺寸,因国而异,各行其是。官玺大小悬殊,私玺花色繁多,阴文玺、阳文玺都有。印面文字采用当时各国的异文,字型变化多端、布局奇崛.多姿多彩,不拘一格。许多印文,很难辨识,印文外多加边框,间有田字格。文字刚劲有力,许多字的写法不同于西周金文,布局上与秦汉印章大异其趣,极尽空灵奇险之能事,疏的地方极疏,密的地方极密,有的字很大,有的字很小,但构思严密,对笔划悬殊文字的疏密挪让,独具匠心,能在不平衡中求和谐,矛盾中求统一。春秋战国古玺的审美意识,为秦汉印章艺术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并且为明、清流派印章提供了艺术养料,直到今天,仍为篆刻创作者广泛借鉴和称颂。
古玺的用途,一是佩带,作为地位和行政权力的凭证;二是封检(玺书),即在文书、货物和仓库的封泥上盖印,除此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在陶器、漆器等物品上盖印,留下制作者或使用者的名字等;(2)作为吉祥物佩带,如吉语印;(3)作为殉葬明器;(4)给车马烙印,标示车马的所有权。由于古玺大都随身佩带,几乎都有印钮,多为鼻钮,间有柱钮、亭钮、兽钮、戒指钮、带钩钮等,制作精致生动,反映了时代风貌和较高的工艺水平。
官玺多为方形鼻钮,也有一长柄型柱钮。阴文官玺大多是凿印,印文有司徒、司马、司工、相邦、大府、行府、五官、计言、将军、连尹、工尹、工师、大夫、莫嚣(敖)等官职称呼;阳文官玺,大多是铸印,印文有宗正、将行、后将、大夫、音夫,发弩等官职称呼。私玺一般都比官玺小,形制有方、圆、长方、不规则状等,印钮也多样,印文布局较平正。有的私玺还和各种图案相结合,铸造十分精美,印文纤如毫发却清晰异常,私玺中最有特色的是阔边朱文小玺,宽边细文。醒目清秀,后世篆刻家每每仿效。吉语玺一般只供佩带,当时已能成批翻铸生产、印文有“行吉”、“正行”、“福寿”、‘’宜有千金”、“千秋万事昌”等吉祥语。巴蜀文字印在四川各地常有出土,印为方形或圆形,背面也有钮,印文为战国巴蜀人的象形文字。
印章艺术发展到秦汉,进入鼎盛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了“书同文字”工作,令丞相李斯等人,在秦国通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改革,创立了小篆(秦篆),废除了六国异文。为了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冶,并创立了印绶制度,规定皇帝印称“玺”,印材用玉;臣民印称“印”,印材用铜;卑下职官的印信只能用方印的一半,即“半通印”。秦印文字统一采用小篆,继承了古玺自然古朴的风格,但在古玺印文的基础上变圆成方,变奇崛为平正,方中寓圆,活泼灵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秦王朝只有不到十五年历史,留传下来的秦印不多,但1995年夏天在西安出土了近2000枚封泥,从现有资料,可看出秦印与古玺的几点不同之处:
1、秦印印文统一采用小篆,与秦权量铭文和诏版上的文字风格相同,方中寓圆,得自然之趣。
2、不论官印、私印,几乎是白文凿印,刀法犀利,不失笔意。铸印较少。
3、官印尺寸较为统一,在2厘米到2. 5厘米见方的范围内,大多是2. 3厘米见方。私印大多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以长方形居多。即使是方形私印,规格也明显小于官印。
4、官印绝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印加刻日字格。罗福颐先生鉴别秦印,“从其具有田字格,并多凿印为标识”,认为“虽未必全当,殆可得其大半”,秦私印也多有界格,甚至三个字的姓名也加刻“目”字格。秦印的边框界格,形成显著的艺术特征,给人以严谨持重的规范感,对印文的线条、结构、章法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使印文呈现出规范中有奇趣,均衡中有变化,凝重中有生气的风格。
摹印由来溯汉秦——谈古玺和秦汉印章的艺术特征
5、秦官印章法险峻得势,字形细而雄劲,大小一致,充密得当,给人苍拙威严、雍容大度的感觉,没有古玺“空则大空,挤则大挤”的大开大合作风。
6、秦代吉语印也绝多有界格,文字古劲苍秀,别具一格,为后代篆刻家刻石印所效法,印文有“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和众”、“宜民和众”、“壹心慎事”等。
秦印在文字、凿刻、大小、格式、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种划一的感觉,不象古玺那么随便、自然、复杂多变,具有天下一统的时代特征,但秦印与西汉前期的作品,相同之处很多,往往难以区别,反映了从古玺向汉印过渡的特征。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秦印之美在于赵正印美天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