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受篆刻小站邀请参观了省首届篆刻艺术展,观赏了众多印章佳作,包括省的老中青三代篆刻家以及已故篆刻大家的印蜕和印章原石,体看下来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可惜时间匆匆,意犹未尽之余,现谈谈自己关于参观展览时如何品赏印章作品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我个人以为,参观篆刻展览的印章作品大体可以按如下四大部分进行品赏:一是作品,二是印人,三印材,四印屏。
一、作品
参展者的作品本身无疑是观赏主体。品赏印章作品可分为印面和边款两大部分,印面品赏又可分为篆法、章法、刀法、印风四部分,而边款品赏则主要品赏内容题材和刀法表现两大部分。
1、篆法。篆法是品赏篆刻作品的基础。明代篆刻家金光先认为,“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印法。平正方直,繁为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以刀法运之,斫轮削鐻,知巧视其他人,不可以口传也。”
篆法相当于大厦的地基,普通参观者往往会忽略掉这部分,但这部分对篆刻内行来说是非常值得玩味和品鉴的地方——有道是,不识篆法者,勿论篆印。
从本届篆刻大展的现场作品看,大部分参展作品受明清以降一些优秀流派篆刻家,或者说受文人印家的篆印思想影响比较大,比如皖派邓石如、吴让之的以书入印思想,浙派开山鼻祖丁敬对篆字笔画增减和异化的处理(本次展览作品承袭浙派风格较少,貌似其印风有些式微,个别老篆刻家的作品有体现,但增减和异化虽然也不构成主体,却有不少体现,可认为取其神去其形),赵之谦的印外求印,黄牧甫的吉金文字入印(本次展相对多见),吴昌硕的石鼓文入印等等。
许多参展篆刻家在篆法表现力上尽其所能地加以丰富和多样化,包括以书法入印、以古文字入印、以画入印,以佛像入印等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
在本次展览上,关于师承方面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有两点,一是不少作品受黄牧甫印风的影响较大,多幅入展作品看起来继承了黄氏衣钵,二是韩天衡先生的鸟虫篆印风影响,参展的鸟虫篆印的作者大都应为韩门弟子。韩先生在上海乃至全国印坛都有重要影响,其鸟虫篆印更是闻名海内外,上海这样的篆刻展出现其多位弟子入展当属正常。
2、章法。印章章法易给人显性美感,故常被视作印章品赏的重要部分。近代篆刻家邓散木在其著作《篆刻学》中关于章法有开篇论述道,“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亦可见章法对于印章作品的重要性。
章法欣赏从大处讲,主要分为平实和奇崛两类。
平实一类长于在看似平凡中体现不平凡,谋篇布局方面往往内涵重于形式,如汉印、明清的浙派印、晚清的黄牧甫印,以及近现代的赵叔孺、王福厂、陈巨来一脉印人等,他们的印章章法乍看简单和平实无奇,但仔细品读却气象万千,富有变化。
奇崛一派则通常在外在形式如线条表现、画面对比等方面就能给人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富于变化的观感,形式上也常体现为先声夺人惊人眼目,比如韩天衡及其弟子作品等。
章法技巧方面,我以为主要是感受作者对虚实和平衡的处理能力和技巧。比如观赏印面的画面和线条表现,是否计白当黑?疏密对比如何?线条为何要做增减?线条或印面视觉观感上有什么轻重变化等等——把印章当一幅画来欣赏。平衡则看整体上是否符合我们通常审美的美感,画面是否达到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具体说,比如是否呼应、挪移、轻重、离合、方圆变化或边框处理等等来实现整个印面的平衡美感。
顺便提一下,邓散木先生把章法分成14类:1临古,2疏密,3轻重,4增损,5屈伸,6挪让,7承应,8巧拙,9宜忌,10变化,11盘错,12离合,13界画,14边缘。或供大家在参观和欣赏印作章法时参考,具体描述在邓氏《篆刻学》一书中有比较细致的描述,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了,大家可以自行翻读这本书或其他篆刻章法论著对比阅读。
3、刀法。历代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对篆刻刀法有许多许多描述 。总体而言,篆刻刀法主要分冲刀和切刀两种基本刀法。
现场参观篆刻展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近前细品不同作者的运刀之妙——在品赏印章时可以近前细看线条下的刀痕,朱文印采用冲刀时线条两边(朱文印)或中间凹处(白文印)有较长一段是光洁平滑的,而切刀则是明显的短的锯齿状的——在参观展览看到印章原石尤其可以明显体会。
这方面可以说本次篆刻大展做得非常好,基本上每位参展篆刻家都提供了至少一方印章原石供参观者近距离了解和品赏。
4、印风。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为两大巅峰,在各种篆刻展上往往可以看到这两个时期的印风影响,这曾经构成篆刻展参展作品风格的两大主流。
近些年秦汉印风似略有式微,民国时期篆刻家得以崛起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股力量。此外,由于在世的一些著名篆刻家近些年呈现师门传承之盛,在篆刻展览上也有所体现。在观展时可发现参展作品往往以这四类印风为主。
5、边款。边款的品赏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或画面表达的题材内容和意境,二是刻边款时的刀法技巧。
边款是篆刻家借以说明刻印缘由或借物抒情的重要途径,边款正越来越被篆刻家所重视,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精彩纷呈。
象这次展出的吴颐人的边款,除了内容外,吴先生的边款文字取意于简牍、画面取材于岩画,书画俱佳,都是非常给人以美的感受的边款。已故篆刻家吴朴堂的佛像边款、钱君匋先生的草书边款,还有一些参展作者的隶书边款、篆书边款等等,都令边款创作也变得非常精彩。
二、印人
印人通常包括印人介绍和背景故事两部分。在展览上,这次的每个印屏旁边都会贴一方形纸板,上面是印人姓名出生年月艺术身份等的印人简略介绍,这也是大量艺术专业展的做法(更深入一些的会有印人详细介绍)。
但就品赏作品而言,如果能结合印人成长经历、从艺经历等等背景后再去欣赏他们的作品,一定会有更全面和准确深入的理解和剖析。
比如在这次观展时,巧遇西泠印社社会杨永久先生,他在为参观者导览时除了点评和讲解参展印章长短外,还简要说某某某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实力,这对品赏该印人的作品实在是大有裨益。所以建议参观者平时多留意印人的故事素材,有助于加强作品品鉴能力和观展收获。
PS:印人传记方面,比如刘江的《印人轶事》、蒋频的《印人逸事》,吴颐人杨苍舒合著的《古今印人六十家故事》等等,书中都有大量印人传记和趣事,是很不错的参阅材料。
三、印材
印石是篆刻作品的重要表现介质,除了传统的印章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鸡血石、巴林石外,近年的篆刻展上会发现印材的采用也变得更丰富,比如陶瓷、竹木等的印材也偶有所见。
当然对于参展而言,主要还是作品本身实力说话,参展作品的印材方面是相对被忽略的地方。
这次上海市篆刻艺术大展的参展作者所用印材也大都是普通印材,尤其以品相一般的普通青田石居多(除了小部分评委、特邀名家相对名贵印材以外),甚至在印石上面有些裂纹或其他瑕疵,但总的来说并不影响印章作品本身的入选和优秀表现:普通印材不乏佳作,这也可以看出用于参加展览或比赛的篆刻作品所用的印材相对不那么讲究和重要,甚至印章材质好坏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不影响水平的发挥(用于收藏的印材则另当别论)。
四、印屏
现代篆刻展览的印屏设计和制作效果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篆刻展不再是千人一面的简单的题签+作品的简单装裱,而在印屏形式的设计、印屏底纸的材质和画面表现方面也有更多的讲究和受到重视,比如底纸的做旧、染色、水墨表现等等,屏框采用不同材质和形制装裱等等,在作品以外的部分也都可以隔入设计元素,以增加视觉美感,所以印屏设计近些年也被重视,逐渐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点在这次展览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综上所述,当你步入篆刻展览的展厅时,注意围绕作品、印人、印材、印屏四大部分进行仔细的观摩和品赏,相信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