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对古代印章发展史的影响,秦印印面的多样性与界格

以陕西关中为腹地的秦国,战国之时是东方六国全力对抗的敌人,地处六国之西。它崛起西周故地,文字亦上承西周金文,规范整饬,结体方正,方笔多,圆笔少。战国秦玺与六国古玺迥然不同。但秦立国于春秋之初,其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历史也有250余年,而且建立秦朝不过15年。秦朝的印风完全是战国秦印风的延续,区分十分困难。故传统所论秦印往往包括战国秦和秦代甚至部分西汉初界格印章。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同时他把战国之时秦国业已成熟的玺印再加以规范制度化,随着秦军战车的推进,普及到全国每个角落,原六国字体形式各异的玺印制度因之废除。15年后,秦朝因暴政招致速亡,但它在历史一瞬中为中国古代玺印构筑的框架却成为永恒。100年前,晚清杰出改革家、思想家谭嗣同披览中国历代兴亡,慨叹:“(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我们回顾一部中国印章史,似也会得出相似的结论。那么秦印对中国古代印史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秦始皇把战国之时使用最普遍的一般印章自名“玺”变成帝王专利,群下莫敢用。

其次,随着中央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架构的确立,与之匹配的一整套官印制度随之完善推广。不同官职用印,印章的质地、穿系印章的印绶颜色也不同。除皇帝用“赤绶玉玺”外,百官印绶从高到低分别以紫、青、黑、黄四色为别。质地也有金、银、铜质之分,等级森严。官印由少府属官“符节令丞”掌管颁发,私刻和盗用官印都要受到严厉惩罚。

第三,战国之时,西土的秦系文字与东土的六国文字区别很大。秦国文字上承西周金文,结体较为方简朴实。特别是民间流行的篆书已与小篆颇为近似。如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70号秦墓出土的两方玉质“泠贤”私印,一方用正体小篆,一方用俗体隶书。此墓时代为战国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7—前251年),或稍晚。二玺为战国秦印无疑。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将战国秦文字再行删简规范,正式创立小篆,并废除各行其政的六国文字。在印章上,吸取小篆结构,融会隶书平叠特点,创用“摹印”体。这种文字平直方正,易于根据印面大小以及相配文字的繁简,增加或减少笔画。用于治印,既显得整齐秩序,又易于刊刻。秦摹印篆对以后两千年的玺印用字产生了深刻影响。汉印文字只是在印面上不用了秦印的界格,隋唐以后的九叠文还是以秦印文字的基本构架,而将一些笔画增加盘曲以添满印面。明清以降,“印宗秦汉”成为印坛复兴的号角,根本原因还是基于摹印篆平直方正、易于增减的两大优点。这两大优点,既利于学习操作(治印),前者也契合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旨趣。

从印面尺寸上讲,秦官印改变了战国六国公玺大小不一的局面。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方形,边长在2.2厘米左右,即秦制一寸,如“宜阳津印”。其中许多印面高略大于宽,如“法丘左尉”(图1),宽2.3厘米,高2.4厘米。第二种为长方形,印面大小为方形印的一半,即高2.3厘米左右,宽1.2—1.3厘米,故称“半通印”,多为较低官吏所用,如“邦侯”印(图2)。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点是大多数采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印文排列尚未固定,以四字印为例,以为多,如“右司空印”(图3);另外还有,如前举“法丘左尉”(图1);,如“宜阳津印”;==,如“南宫尚浴”(图4),此类少见。秦官印印台一般在0.3—0.6厘米之间,较汉官印为薄。

秦阴文印文字以凿刻为主,罕见铸印。由于文字形成方式的不同,它与汉铸印的浑穆雍容厚重比起来,更多了一些天真、稚拙、峻利。篆法方圆相济,线条颇有弹性。

秦私印形式多样,印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如“郭颠”(图5)、“息家印”(图6)等。秦印多为阴文,但也有少量阳文,如“赵高”(图7)、“若思”(图8)等。秦阳文私印多为凿制,天真歪倒,稚拙可喜。

秦词语印,除印文风格与同期公私印相类外,文字多与敬业修身有关。如“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怠)”、“忠仁思士”、“高志”、“宜士和众”(图9)等,与汉代词语印多趋向追官逐利、祈福致祥内容有所不同。

前面说过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点是大多数印采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响。这一特征是我们鉴定当时印章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林树臣《玺印集林》著录有“阳平君印”(图10)。从风格上看接近秦印风格,秦代封君也较常见,或以封地为号,如华阴、泾阳;或为特立之号,如刚成、武信。但此印拟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简陋,加之秦这类印绝大部分都施田格,如秦“昌武君印”(图11)。此印只施边栏,不合时制,当为伪印。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