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须矫正对秦汉印“四平八稳”的概念化认识。在大量的存世秦汉印(尤其是汉印)中,有数量巨多的那种既找不出毛病,又看不出“印眼”的中流作品,长期面对难免形成审美定势。往往忽视了动态的变化的一面。实际上,秦汉印中不乏有精彩之作,只是这些印例各自面目不凡,不像常见的秦汉印具有明显的构成形式,易于总结概括。但其中也并非无规律可循,其要诀在“动”,在“对比”,在“开合”。从宏观上看,秦汉印大多以实用为目的,故其印风大致以平正为宗,然能知其不平之平、不正之正者,始为真知。囿于传统观念和认识,学印者较多关注的是秦汉印的“面”,较少着眼于某些“点”,而这些“点”却往往在不经意处折射出前人智慧的闪光。
#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印作的根基在汉印,特指他们的基本构图方式仍如秦汉印那样均等分割、平衡布阵。其风格之所以能特立独行,如果从技法的层面上看,则与线条形态及篆法变化有很大关系。至于线条形态的变化,则缘于刀法的变化。而探索刀法的多样性、强调刀法的抒情性,可以说是当代印坛对篆刻艺术的一大贡献。同侪王镛、马士达、石开、陈国斌等位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相较之下,传统的以单刀、双刀,冲刀、切刀刻治秦汉印式的方法就显得单调了。
#一直认为汉人以制作白文印为主,后来知道了封泥,明白了汉人用印的方式,才知道汉印要获得的实际上是朱文(封泥)效果。
# 肖形印(一)、外在的形象;(二)、内在的意蘊;(三)、深遠的意境。在這三個要素的支配下,用自己的思想、體會、感悟及镌刻技藝,在創作中,首先對作品加以形象上的概括提練,棄繁就簡,取舍組合,突出其人物形象的簡約構成,然後,在外形虛實處理上作含蓄式的表達,充分顯現其印式的内在意蘊,讓其形象呼應有緻,形語有情,凸顯神情。
# 基于对印史的认识,把学习取法的范围划定于唐宋以上,尤其倾心先秦两汉的朴质率真、简约大气,与天地自然相往还,于是心追手摹,决意以“高古”立身;对唐宋以降则博观约取,主要学习技巧,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
#艺术创作除了一定的基本功底和长期学习和实践之外,创作的灵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篆刻也是如此。有时候想创作一个作品,苦思冥想也没有办法如意,可隔一段时间,在无意之中却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有了创作的灵感。这个时候马上把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或趁着思路还比较清晰,情绪也非常好的时候进行创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主题印将篆刻从书画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的创作和欣赏对象。毫无疑问,主题印的确是最具有独立意义和主体意识的篆刻形式,因为它从创作伊始,就从题材选取、立意构思、形式表现(包括印材形式、章法形式、边款形式等)诸方面都围绕着篆刻本体,亦即篆刻的艺术性来进行的。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完全是为篆刻而篆刻的。丝毫没有实用或功利的意思。
# 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造型。篆书入印,要经作者进行艺术处理,要运用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等加工。文字的线条,是由章法支配的,所以极为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性。
#篆法上,方者主刚,曲者为柔。刚忌僵硬呆板,圆易流于柔媚软弱。且如屈曲挪让过之则有造作牵强之病,是故篆法方圆把握的度很难。印章中有先求平正,后追险绝,既已险绝,复归平正之说。
#融书法、绘画、雕塑和写意于一炉,以现代表现手法求意古而貌新,秉汉法而出新意,从整体上不失古风又不囿于古式,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视觉而又不盲从于“时流”,即“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吸收、溶化、创造、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篆刻语言,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准和高度,并非一件易事,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底气和灵气,而灵气的背后是功力,功力的背后是寂寞,功力并不必然产生灵气,而寂寞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功力。
# 石开说“篆刻艺术如果只是搬弄古文字,或总在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上做功夫,篆刻将永远是小道”余深信焉。
# 我主张古玺创作应强调在篆法、线条和刀法上来突出个性,区别于别人的篆法特征,能给人以不凡的第一印象,线条质感的个性化处理是通过刀法的承载来完成的, 所以刀法的独立性很重要。
#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篆刻亦然。多字印强调“行气”上的贯通,以刀代笔力求酣畅浑厚。朱文印,取娴静古穆之气。
# 古玺中那些不易吻合的章法,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界格,对印章的秩序化规约在古玺中运用着,篆刻艺术要有更加纯粹的样态,唯有独立的篆书风格,才能刻出有个性的篆刻作品。
#所谓“见刀见笔”是说篆刻的线条,既要有刀刻的精神,又要有笔写的意象。能否以刀代笔,表现出线条的书法抽象形态,是能否称其为篆刻作品的要点。
#什么样的篆刻最美?那就是———协调的!就这么简单。你可以把汉印、把明清诸家、当代名流讲的天花乱坠,但我不同意你把他们神化、神秘化。每一个流派尽管风格不同,甚至想左,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将篆法、刀法、章法进行了高度的协调统一。一句话,协调的篆刻就是最美的!
#刚开始刻的时候,有人用很多刀才刻好一根线条,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话,一方面线条的感觉不会是很挺,容易有弱的缺陷,另一方面过度修补的话,会留下十分明显的做作的痕迹。
#转折的地方不要刻到,转折的地方要多少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的话,刻出来的线条才不会很硬
# 篆刻之美的中心是“篆法美”,因此篆体字的印化能力是篆刻者的核心竞争力。篆体字是篆刻的主流平台,必须在篆体字的篆法变化能力上下功夫,不可误入歧途。
# 大写意不见得是大刀,大刀不见得是大力。篆刻是门艺术,灵通着书法与美术。
#如果喜欢上了治印的感觉,还是先读印,多读印,反复问自己这方印究竟美在何处,当读懂印后,再练刀,怕还只能练“小刀”(此刀的大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应指刀法的细腻程度)。再搞创作,而大写意的创作还在5年以后。老老实实的在界格里刻字。
# 这门艺术尤其在乎细节。君不见,此方石头咋是四面向里凹,石未磨平怎能开刻;君不见,稍好点的印泥,不过十几二十元,为何不用;字就更不用说了,篆刻篆刻要讲篆法和刻法,的确全部单刀直入,赶上白石老人了,但白石老人的艺术成就不是大力用刀就能得到的。莫急莫急。先朱文,找找感觉,耐下性子。
#“心懒石不硬,手软刀不锋”篆刻握刀指与刀的结合一定要有刚性,硬起来才行,才能抵住石头的硬,才有锋利的“刀痕”。
#书法用到篆刻里面需有一个印化过程,要变通为篆刻的艺术形式,利用其笔法,墨法,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去丰富篆刻的语言形式。
# 印作力避“制作化、工艺化、模仿化、图案化、程式化”,力追“创作化、艺术化、风格化、书画化、独特化”
#“篆刻的学问金字塔应该是,刀法——篆法(章法、字法)——篆书(书法、绘画)—-文学(音乐)—哲学(人文)—-修养(人格)。自上至下越来越宽泛,自下至上越来越紧密”
# “印从刀出”运用刀法直接发挥刀石韵味,进行抒情达意。这种表意刀法已不再以完全追求笔意为旨归,而是以追求笔墨写不出来的刀石韵味。充分展示石性,将人性中的自然性与与石性交融在一起,充分展示刀法的自然之美来抒情达意。
#“感到书法篆刻创作很难,是一种难得的认识,是在清醒状态下承认自己很无知、很无能的表现。若有这种认识的作者才有可能接近艺术的本质,他们才有可能进行思考和选择。”
#“書法和篆刻所用以構成形式者,不外是線條。線條必須有“量”感。所謂“量感”就是在平面上畫一條線而使人覺得仿佛是一條樹枝向空間凸起。”
# 建构一套自己的“古文字书法体系”,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须。吴昌硕把一切古文字“石鼓化”,黄士陵“汉金化”,齐白石“三断碑化”如果搞一些外在形式或一味地“做旧”,均不是“创新”的本质。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