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刻,第一个遇到的难题不是刀法,而是识篆,试想,如果不认识这些篆字,又怎么可能把这些字烂熟于心,进而写好印稿。但识篆总需要个入门的课本吧,以前介绍过一点《说文解字》的情况,关于它的成书历史,关于他的成书结构,现在重提《说文解字》的问题,是因为有很多初学者,还会不断针对《说文解字》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再做一下说明。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文字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古文学派的大师,许慎精通战国六国文字,贯通今文、古文经学,曾被评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解说是从小篆的形体结构出发,解释字的本义,揭示了汉字的构成规律,保存了文字的古义古训。汉代以后,历代篆书基本上都沿袭了《说文解字》中的篆书字形结构,所以我们现在仍把《说文解字》做为我们的识别篆字首选工具书。
(《说文解字》书影)
1、《说文解字》检字很麻烦,为啥学篆刻还要用它?
《说文解字》共设部首540部,检索汉字往往为了找一个字,从头翻到尾,到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都采用了214部,进而到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时已改并成201部,因此,检索某个字,《说文解字》要比其他新版的工具书相对难一些,但查检篆字,在用不同的工具书时,一定要注意部首的不同。关于这一点,要记清楚:
《说文解字》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其原则是方便字的形成归类,依据的是“六书”体系,核心原则是解说汉字构成原则,检索不是首要的;后来的字典、词典大部分的部首的编排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其原则是方便字的检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检索是首要原则。
而学习篆刻,大部分情况下,要了解汉字的形成原因并由此生发字形联想,特别是象形、会意字,甚至还要利用这些元素构建篆刻作品的审美元素,因此,虽然检字困难,但《说文解字》仍是学习篆刻必不可缺,无可替代的工具书。
2、《说文解字》学习起来真困难,怎么理出个头绪,里面的汉字是如何排列归类的?
《说文解字》是许慎依据古文经和《史籀篇》、《创颉篇》等书,并广泛征引古代经典材料编成的,全书共分十四篇,加上《叙》共十五篇,又分上下,因此共30篇,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其实就是当时的异体字)1163个,附上正字之后,解说的内容133441字,全书按照汉字构字法原理归纳为540部,每个字的部首归类叫“归部”,《说文解字》关于部次有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据形系联”,一个是“以类相从”:
(1)据形系联:即把形体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比如以“屮”为部首的,凡是从“屮”得义的部首,就由“艸”、“蓐”、“茻”连类而及;以“聿”部开始,就由“聿”、“畫”、“隸”连类而及;
(2)以类相从:比如“斤”、“斗”、“矛”、“车”等都是器用类,于是归在一起,再比如“甲”、“乙”、“丙”、“丁”都属干支一类,因此归在一起。
还有字的次序,即“字次”,有三个原则:
(1)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
(2)词义积极的排前面,消极的排后面;
(3)专有名词排前面,普通名次排在后边,顺序是先吉后凶,先实后虚,先人后物,先近后远的原则。
因此,《说文解字》里的汉字排列是有清晰的原则的,掌握了这些原则,很容易掌握汉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排列位置;
3、《说文解字》都讲解了汉字哪几方面的内容,表现形式有哪些?
《说文解字》释字,一般是先解释字义,次分析字形,再次标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合三者(形、音、义)以完一篆”。然后再找各种材料,来证时这个字的字义、字形、字音的可靠性。
(象形字的形成)
(1)解释字义。解字义时,许慎抓住本义,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突出被释字的本质特征,再说引申义、比喻义。书中的“某也某也”、“某某也”、“某某某也”这些字样的,就是解释字义的,比如:“税,租也”;“元,始也”;“吏,治人者也”
(2)解释字形。释义之后,就是分析字形,即指出这个字的字形来历,《说文解字》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的说解非常明显,比如象形,就直称象形,如“目,人眼,象形”;象形的不明显的,就说,象某某之形,例如“自,鼻也,象鼻形;如果所象之形又必须依附相关物体才能显示出来的,就用“从某,象形”字样,或者“从某,象某之形”;再比如指事,《说文》中,有明确标明“指示”的,如:“上,高也,指事也”;“刃,刀坚也,角刀有刃之开解 ,刀是象形字,刀上的一点只是标志刀口锋利的符号;再比如会意。有明确标明“会意”的,有“从某某”、“从某从某”的,还有“从某在某中”字样的,如,“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再比如形声,一般会说,“从某,某声”,意思就是说,半取形,半取声,也就是指形声字。
(会意字的来由)
(3)解释字音。《说文》所收的形声字都标明了“从某,某声”,如果是非形声字,则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标明读音,比如,“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关于另外的构字法的注意,《说文》用的是“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贡,古送切”那么“古”字取声母g,“送”字取韵母和声调ong(四声),合起来就是gong(四声),但因为古今字音的变化,有些字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古今字音的差别,有专门的书籍讲(比如殷焕先的《反切释要》,林序达的《反切概说》),这里不再多说。
(《反切概说》书影)
4、学习《说文解字》最好的注释本是哪本书?
古人研究《说文解字》的书很多,影响最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本书耗费了段氏十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大半生的精力,一般人认为研究古文字离不开《说文》,而研究说文则离不开段注,这本书一般常见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但现在基本买不到,因此我在不久前曾给大推荐凤凰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如图:
(《说文解字注》书影)
5、《说文解字》是不是就是法典,它上面有没有错字?
当然了,《说文解字》做为我们常用的查篆字典,这是完全可以的,但《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没有条件见到战国以前 的文字(当时的考古能力有限),受历史局限大,何况又经历代传抄,字形上有很多明显的错误,甚至有时会连汉篆、印文上本来不错的字也给弄错了(这主要是传抄讹误),后来很多文字学家根据日益增多的古器物作了不同程度的考证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字,举几个例字:
(斗,前字正,后字误)
我们看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中用的就是后者,其实,这是误字,这个“斗”字是象形字,是器物,正确的字是前面的字形。
(月,前字正,后字误)
后面的是《说文解字》里的字形,其实“月”是天空中月亮的象形,后面的字是肉的象形,因此,后者是误字。
(花,前字正,后字误)
花字下部是根,有“本”的意思,指植物扎根的意思,因此后字误。
这样的字例很多,并不在少数,学习时需要注意,当然,目前为止,我们毕竟还都在篆刻的初学期,用《说文解字》里的字并不算错,也完全够用,我们只须知道,《说文解字》也并不是完全无一错字即可,将来深入学习后,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王福厂的《说文部首》书影)
《说文解字》540部首是全书的纲领,从形体看,《说文解字》部首是汉字的基本构形元素,也是小篆的基础构形材料,因而,掌握部首是识篆、习篆进而认识甲骨、金文等古文字的重要阶梯,最重要的是,部首只有540个,段玉裁说:“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识篆以《说文解字》部首作为突破口,是掌握古文字的初步基础,也是研究《说文》的捷径和根本。好在只有540个,每日按有切奏的方法去学习,一个月就可以掌握下来。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