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古文写作“㺲”,是指印章顶部用作鈐压时捏手的位置。古印玺造型扁矮,为了方便随身携带,人们便在印体上端中心凸起部位钻一圆孔,再穿上称为“印绶”的丝带系在腰间,因其形状如“鼻子”故又有“印鼻”之名。
汉印
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钮,印鼻也。从金。丑声。㺲,古文钮从玉。”《段注》:“古文印钮字从玉,盖初作印时,惟以玉为之也。”可见“钮”字从金抑或从玉,皆因印章材质而起。后世有些文著将钮写作“纽”,按《说文》:“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今版《辞海》释“纽”谓:“装在器物上以备提携悬系的襻儿,如秤纽、印纽。”又释“钮”谓:“印章上端的雕饰。如瓦钮、环钮…”笔者以为印钮初始虽与系带有关,而作为印章的钮制雕饰,还是用“钮”字更妥切。
古印钮始于实用,后渐注重装饰,其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成为独具特色的钮雕艺术。中国玺印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功能、用途乃至形制、钮式也有不同的特色。兹作简要介绍。
汉印
1、先秦时期
(春秋时寸期:公元前770——前476;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翌年其子平王迁都洛邑,称东周。此后的五百多年,中国历史进入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开始的春秋战国诸侯峰起、七雄争霸的时期,呈现政治、经济和文化多元发展,思想、艺术百家争鸣的时寸代。
春秋时期随着新生产技术的推广,手工业和商业也发生剧烈的变化。私营商业活动十分兴盛。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比较发达的官府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无论门类、规模和技术都有较大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各地农业、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通过商业贸易交换频繁,多种多样货币在市场使用,如刀币、布币和凿上印记的爰金等等。与此同时,各诸候国的割据和混战也连连不断,用作凭证信物的官印、私印应时而兴,在官府、军队乃至民间广泛使用。
秦印
战国是我国玺印艺术的百花齐放时期,各地域的诸侯国官、私印章各具特色,钮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从出土的春秋末至战国间的印玺实物材质来看,采用铜与锡、铅合金所铸的铜印占绝大多数,究其原因,应与早在商代青铜器冶铸工艺水平就已经达到相当高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尚有少量金、银、玉、骨和玛璃、琉璃等材质的印玺。
这一时期的印玺式样也没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官印略大,多为三、四厘米,大者可达六、七厘米见方。私印稍小,约在一至二厘米。印式以正方形为主,另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矩形、心形以及带钩形,子母套印等。卫宏《汉官旧仪》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
灵螭穿环 叶承基
先秦印钮以鼻钮最为普遍,其他尚有瓦钮、桥钮、坛钮、亭钮、柱钮、环钮、覆斗纽以及鸟兽人物等钮式,内容取材广泛、姿态生动、造型简练、风格各异。许多印钮都有横式左右向穿孔,以作系结绶带使用。
鼻钮—是先秦玺印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钮式,因形如鼻而得名,堪称印钮始祖。鼻钮形制质朴,简单实用,仅在印顶正中凸起部位穿一圆孔,方便穿系绶带佩于腰间或臂腕。后来逐渐演变成坛钮、瓦钮、桥钮等各种钮式。罗福颐《故宫博物院藏占玺印选·序》中说“古印鼻钮,实为权舆。而后瓦钮、桥钮,乃其演变,形态稍殊,异名突起”。
瑞兽 姚仲春
瓦钮—是由鼻钮演进而出的一种钮式,两者形态大体相同,只不过隆起部分扩大至与印体同宽,呈圆弧形状,像一块瓦片覆盖在印顶故名瓦纽。
桥钮—也是与鼻钮类似的钮式,因状如一座拱桥立于印首,曲线优美,因而得名。
独占鳌头 陈智楠
坛钮—又称“台钮”。是印体上端制成呈弧面斜坡梯层台状,其形状貌似古代封禅的坛台,按印体的形状有方坛、圆坛之分,象征封坛祭祀之意。间有二级或三级台形,或在坛台的四面饰以阴刻图案花纹,或镂刻、镶嵌装饰。也有在坛顶添加一鼻钮形体,以供穿系。
亭钮—将印钮制成一个类似亭台的形状,有单层和双层之分。也有多层如塔状者,别称“塔钮”。亭钮的顶端多有一圆孔,方便系带佩挂。
柱钮—印顶立起一柱形把柄,或方或圆,多下宽上窄,有时在上端亦有一穿孔。
覆斗钮—形状与坛钮相近,犹如一个量米用的“米斗”上窄下宽,覆盖在印章的顶部。有些还在覆斗钮的四面镂刻图案装饰。是战国时期的玉玺多用钮饰。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印钮外,古玺尚有以人形、鸟兽为题材的钮式,形象逼真、姿态生动,如舞蹈人像、辟邪、老虎以及枭鸟等,大都富有辟邪祈福的寓意。
甪端 欧俊杰
在先秦时期,今四川省的巴蜀地区民族创造的有别于中原的精致青铜器及玺印,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其印钮明显大于印体,兽形写实生动,体现出高超的铸造技术。
2、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前206;汉:公元前206-220)
公元前240年,秦国太子嬴政继承王位,初时日因年少未掌大权,至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成年亲理朝政后,接连发动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取得胜利,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改“王”为“帝”,将上古“三皇五帝”的尊号合起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措施,例如: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印章也被法定为象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并在统治机构中设置“符节令丞”,专司掌管皇玺官印。
凤衔灵芝 欧登强
按照秦代印玺规定:只有天子用的印章才能称为“玺”其材为玉,各级官吏和普通平民则称“印”。从而开创了后世封建王朝的监印官制度。据传秦始皇御玺有六枚,玉质,螭虎钮,印文分别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称之谓“乘舆六玺”。此外又取蓝田玉命李斯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一玺,被后世称作“传国玺”,成了真命天子的象征,确立了皇帝至尊无上的地位。卫宏云:“秦始皇时,天子独以玉,号称‘玺”,臣下莫敢用之。”
秦代各级官吏及民间私印多为铜质,钮式以鼻钮为主,其他尚有坛钮、台钮以及由鼻钮演变、扩大宽度和弧度而成的“瓦钮”等。承战国钮样但铸制单调。印式多为方形或长方“日”字形,规格约2-3厘米见方。
秦王朝的统治仅维持短促的十几年时间,即激起农民起义风暴,终被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取代,故传世、出土印章实物难于觅见。但秦始皇所创立的封建帝王奎印钮式制度,却为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各朝代官印制度奠定了基础。
甪端钮 姚如旺
汉朝成立初期,统治者推行一系列恢复封建社会秩序的政策,重建国家机器,沿袭秦制设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制度。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日益昌盛。玺制仍按秦例。《汉书·霍光传》注云:“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符节台。”
汉代官印的形制、印文和钮式,在汉武帝时开始形成统一完备的规范。元狩四年,对印制进行改革,进一步规范官印的等级制度,两次颁令,对钮式、印绶、称谓以及印文字数等,都作出详细的规定,等级观念更加严格。王莽篡汉后,修改印章制度,乃至东汉恢复汉制。据卫宏《汉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同时又云:“诸侯王,黄金橐驼钮,文曰‘玺’”。由此可知,汉时日除皇玺与秦制相同之外,皇后、诸侯之印也可以称“玺”。至于帝后玺印钮式何以用螭虎,应劭在《汉官仪》中解释说:“印者,因也,所以虎钮,阳类。虎,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群下也”。
汉印
1986年陕西省咸阳韩家湾狼家沟村出土一枚和阗羊脂玉质玺印,螭虎钮,方形印座四侧刻阴线云纹图案,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字。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合葬的长陵约一公里,据专家推测,疑似吕后之物。这件迄今唯一汉皇后玺印,印证了《汉旧仪》的相关记载。该玺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院。
汉代官吏的印信,按职位高低分为玺、章、印三类,并采用金、银、铜不同材质和印钮式样来区别官职爵位。汉·应劭《汉官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丑。皇太子、列侯黄金印,龟钮。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御史大夫及秩比三千石以上,银印,龟钮。秩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铜印,鼻钮。二百石以下官印作长方形,即为方印一半,称“半通印”。印绶分紫、青、黑、黄数色。印式一般为正方形,规格在一汉寸(汉代一寸为2.35厘米)左右,唯印体较秦官印略厚。
母子兽 姚如旺
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两枚玉印,为方形,螭虎钮,高2.3厘米,宽2.8厘米,印座四侧阴刻云纹图案,印面无印文。另一枚圆形,蟠龙钮,高1.5厘米,径0.9厘米,印面阴刻“私信”二字。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原之外地区的控制,对赐予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钮制也作出规定,例如:西北狄夷为“橐驼钮”与诸侯王相同;西南夷为“虺蛇钮”;南海诸夷为“螺钮”。皆以当地特色动物形象造型。后世在云南省晋宁县石笔山出土一枚虺蛇钮“滇王之印”,正合汉官印钮制。但也有不合钮制的现象,如汉时曾在称作“百越”的浙江、福建和两广设置郡县,按规定首领的官印应作“螺钮”,可在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枚汉代“文帝行玺”却是金质龙钮,显然与汉王朝对蛮夷钮制规定不符。另从传世汉官印来看,非帝后之印而用玉质者亦不在少数。可见当时的印章制度在具体执行中仍出现漏洞。
西汉时中国与海外诸国也已开始频繁联系。史载公元57年,日本“倭奴国”特派使臣带礼品到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回赠倭奴国王一颗金质蛇钮印玺,印文为“汉倭奴国王”。此珍贵文物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志贺岛出土,成了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立体博古 林大雍
汉代社会使用印章的范围迅速扩大,民间普遍以印章作为凭信从事各项活动,促使玺印数量骤增,形式多样,制作精良,规格较官印略小。私印不受官印钮式制约,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发挥手工雕刻和失蜡铸造的技术,竞奇斗巧,各呈风采,创造出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汉印艺术。
传世汉印材质以铜质居多,次则金、银、玉或铜鎏金,此外还有少数琉璃、水晶、玛瑙、琥珀乃至骨、木、牙、石等。印面形式也多有变化,出现自然形、柿带形和母子套印等。印钮款式非常丰富,除传承战国及秦玺印,鼻钮、坛钮H、瓦钮、桥钮、覆斗钮等钮式外,还有狮、虎、熊、龟、蛇、鱼及禽鸟等动物钮和辟邪之类的瑞兽钮。此外尚有楔钮以及柱形、带钩穿带等各式,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司晨之君 麻军伟
1974年在湖南省长沙咸嘉湖陡壁山一号墓出土的西汉玉器中,有玛瑙印三枚,方形。坛钮顶部横穿圆孔,印面两枚刻“曹”两字,一枚刻“妾”。因此被命名为“曹”墓。
综观在大量出土传世的汉印中,最为普遍的钮式是覆斗钮,最富特色者当属龟钮,龟为四灵之一,象征长寿吉祥,其造型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有变化,大致是早期形体扁长,作平伏状,体长首短,背甲略呈弧形,饰菱形纹,爪趾不清晰。至西汉中期,龟体增大,背甲微拱,爪趾清晰。西汉末,背甲突起,头部略向前伸出,爪趾微张作爬行状。到了东汉,龟体渐高,龟首伸长作昂视状。
此外,东汉时还有出现种柱形钮六面印,印体高、宽、厚长度均等,呈正方形体。除印面铸刻印文外,还在四围印体及方柱形钮顶部都刻有印文,具一印多用之功能。
母子兽钮套印流行于东汉,其特色是将乌龟或其他动物的背甲、身首分别铸成两枚或三枚印章,外套印钮形为龟背或母兽,内小印为龟首及身。或外套印钮为母兽,内小印为子兽。更有在小印内再套细印成三套印。这种母子兽钮套印,分开时各自成钮,合则浑然一体,制作精湛,甚为别致。
母子兽 陈智健
在出土汉墓的两汉官、私印中,还可以见到一种用于殉葬的“密印”,其质多为滑石之类硬度较为松软的石材,规格约在2厘米上下,钮以鼻钮坛钮、覆斗钮最为普遍,雕制粗略简单,刀痕显露。有些无印文或只有书写文字未经雕刻。据专家考证这类石印乃为体现墓主身份而制作的冥器,而非真正生前所用印章,亦不排除有部分属于实用之物。
早在西汉我国已经开始利用麻丝纤维造纸,唯未普及。到了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制纸技术大量生产纸张,印章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大,不再单纯用以“封泥”也有用红色颜料黏印后钤盖在绢、纸之上。东汉时期的瓦钮较西汉具有钮壁加厚、钮孔缩小和印体增高的特点。
汉代历西汉、新莽和东汉三个朝代四百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不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观念的官印制度,其玺印钮制集古玺之大成,堪称中国印史上的巅峰造极阶段。
恬静小兽 姚仲春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