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吴昌硕凤钮寿山石印赏析,所处环境及边款解析

*李皋臣:据董巽观抄录吴昌硕先生早年交游稿《不类集》载有吴县李皋臣(郛)、嘉兴张熊(子祥)、吴伯滔(滔)、杨伯润(南湖)、吴秋农(谷祥)、蒲作英(华)、吴江陆廉夫(恢)。

*杜氏曼陀罗华馆:杜氏即为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少年中举,逢太平天国战乱,参军幕,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工词,著有《宋香词》、《憩园词话》。《曼陀罗华阁琐记》等。《缶庐诗•哭铁老先生》中曰:“余与先生(金树本)甲戌年同客杜氏曼陀罗馆。”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吴昌硕再度赴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研习辞章和训诂之学。吴昌硕先后两次部业于俞樾,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后来在苏州还常其请教。吴昌硕正是在俞樾门下所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为底子,将之与书法、绘画、篆刻融会贯通,自成大家。

次年,吴昌硕客居秀水﹙嘉兴﹚杜文澜的“曼陀罗花馆”。杜文澜曾担任过苏州府藩台、道台,且交游甚广,这为吴昌硕日后在苏州立足提供了帮助。在那里,吴昌硕结识了金铁农、李郛、周闲、沈曾植、张熊、朱佩、吴秋农、杨伯润、吴伯韬等人,吴昌硕接受了铁老“学游还学诗”的建议,认识到“功夫在诗外”,在游学中历练自己,诗境得到大进,开始初具面目。从吴昌硕的《红木瓜馆初草》、《元盖寓庐诗集》,到晚年的《缶庐诗》、《缶庐集》的问世,可以看到吴昌硕诗风的演变。

(下文节选自王琪森著《吴昌硕评传》曼陀罗斋做幕僚)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吴昌硕正式进入了而立之年。长子吴育出生,乳名福儿。他希望随着这个孩子的降临,能使他为“五斗米”奔走的人生带来一些福分。继母杨氏对孙子是疼爱有加,妻子施酒除了喂养孩子外,还得勤持家务,使吴昌硕有相应的精力与时间去从事他的书画金石创作与访友求师寻古……

吴昌硕晚年与家人合照

……在诂经精舍就读的日子虽然不长,仅数月而已,但俞(樾)师的指点、教诲,同门的交流、探讨,尤其是那种浓郁而纯正的学习氛围,使吴昌硕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与从艺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小学(文字学)、诗文、书法上进步更是明显,而立之年的吴昌硕内心充满了憧憬。

诂经精舍主人 俞樾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