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玺印创作用篆问题,取法广泛印外求印,循序渐进

古玺印是中国古代印章发展第一阶段的基本形态,从商玺到战国古玺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由于古玺文字同字异形、谲诡奇异、变化多端,其文字在方寸之间,错落疏密,朱白变幻,极具艺术魅力,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事古玺印创作的当代印人甚众。然而能娴熟、合理地运用好先秦文字是创作能否成功的前提。

大凡进行古玺印创作的印人都是经历临摹大量的先秦古玺,从而掌握那高古、奇崛的气息和变化丰富的文字,然后模仿某方印章进行创作,随着古文字修养及大篆书法的逐步成熟,才能自出新意而有所成。

古玺印的文字取法广泛,先秦古玺以金文、玺文为主。黄宾虹先生在《古印概论》中说:“古玺印文字奇特,结构精妙,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可见篆法在创作中的作用。古玺印创作时,除了拥有如“金文编”等工具书以外,还要书写大篆,可多临习“毛公鼎”、“散氏盘”等金文,体会笔墨、刀石之感,并在书写中有意印化文字(如适当增加方笔,处理好笔划的平行关系),便于入印。因金文范本皆为拓本,缺少虚实变化,书写时可以参考古玺印章中的文字,可以串换使用。古人有“文章书画,皆须于空处着眼”的精辟论述,所以要以虚观实,以实见虚,无笔墨处寻求境界。金文、玺文入印时,与印面形状以及边栏和界格相互为用,相得益彰。这时文字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文字变形使其充满界格,一种是仍尊重文字风格,任其留出红地(或白地)。我在创作时喜欢第一种,把大篆文字的线条进行长短、粗细、断续、疏密等符号的变化,体现不同情趣的文字美,而线条的横平、竖直、方折、圆转、弯曲、倾斜等形质的变化,造成人们视觉上的平静、向上、劲挺、委婉、波动、纵逸等多种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中体会“书卷气”和“金石味”。

清朝末年,甲骨文的出土和近年来陆续出土的楚简文字给古玺印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甲骨文入印有它的局限性,就是线条粗细变化小,单一而古板,入印时可以适当变方折为圆融,变平均为参差,加强线条的粗细变化,尤其是短的笔画,增加它的书写性,在稳重中透露着灵动。而楚简文字恰恰与甲骨文相反,甲骨是至刚,楚简是至柔。因楚简文字的斜笔、圆笔过多,入印时仍需印化,增加方笔和平行,线条变圆滑为生拙,并适当运用封泥之法,有如书画中的宿墨、涨墨。从而加强线与面的对比,丰富了笔姿、刀韵,增强了律动感和流动美。另外,还有出土的陶文、镜文等各种器具上的文字可以入印,也显得古朴、自然。

评价一方印章的首要标准就是篆法,用篆显得至关重要。古今优秀的篆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支撑着篆刻创作,因此当代印人应熟悉或精通古文字,并能熟练的书写它,若能写出风格更佳,再配以丰富的刀法及精妙的章法,以外养内,以博兹专,印外求印,不断更新、完善自我,循序渐进而成大器。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