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浙派主要印人,宗法浙派併兼蓄趙之謙徐三庚之長印風淳樸蕭淡的金鑒,近世工穩印風代表作家王福庵,專攻陳曼生大刀闊斧得其真諦風格凝重寬博蒼秀渾厚的唐醉石,以浙為宗窮源竟流取資更廣的韓登安,汲取多種碑版文字入印將竹簡寫經引入刻款的吳朴堂。
(一)金明齋蕭淡委婉
金鑒(1831-1911)字明齋,號奕隱。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性格曠達,喜飲酒,多才多藝。工書善畫,精鑒別,能鼓琴,奕棋時稱江南國手。篆刻宗法浙派,併兼蓄趙之謙、徐三庚之長,印風淳樸蕭淡。小篆朱文印線條委婉細膩,字字亭亭玉立,別有一番柔情韻致。刻款清正爽利,也極其精美。身後作品惜多散佚。他長鍾以敬三十六歲,而享長壽至八十一歲終。西泠印社創立時,他和鍾以敬即已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藝術家,對近現代浙派的推進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鍾越生雋雅精能
(三)王福庵典雅蘊藉
王福庵(1880-1960)原名壽祺,後更名禔,字維季,號福庵,別署印佣、羅剎江民等。性素寡言,七十以後自號持默老人。所居曰麋研齋、春駐樓。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學,於詩文、古文字皆有修養,青少年時即以書法篆刻聞於世。二十五歲與丁仁、葉銘、吳隱創立西泠印社。民國時任中央印鑄局技正、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解放後被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委會主任。
書法四體皆能,尤工篆隸,用筆洗鍊含蓍,結體寬博,端莊厚重渾如謙謙君子,獨具風神;楷書重隸意,也自出機杼,別樹一幟。篆刻繼浙派薪傳,去蕪存精,迫溯秦漢,又博採元明以來文人篆刻諸家之長,形成典雅蘊藉,秀麗飄逸,淳古厚重的風格。尤其是小篆細朱文,茂密而舒捲自如,遵修舊文而不穿鑿,精湛秀靜,開浙派一代新風。邊款文醉清麗,用刀爽挺簡約,一如其書,為世所重。史評為近世工穩印風代表作家,與吳昌碩比肩印壇。有《福庵藏印》《麋硏齋印存》《說文部屬檢異》《麋研齋作篆通假》等著述多種。
他性情寬厚,平居和易,樂於扶掖後輩,悉心傳藝,春風化雨,樹蕙滋蘭,不墜宗風。弟子韓登安、吳朴堂、談月色、頓立夫、江成之等等皆為當代篆刻名家。一九五九年,他將畢生篆刻精品三百餘方捐贈上海博物館。一九六〇年逝世後,他夫人遵其遺囑,將平生收藏印章三百餘方及書畫碑版四百餘種捐贈西泠印社。
(四)唐醉石蒼莽瑰奇
唐醉石(1886—1969)原名源鄴,字李侯、蒲佣,號醉龍、醉農,別署醉石山農。中年以後所作署名醉石,遂以此行世。湖南長沙人。少隨外祖宦遊杭州,由此得與浙中文士相交遊,藝文日進。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民國時曾任中央印鑄局技正,解放後任湖北省文管會主任、湖北省文史硏究館副館長,東湖印社社長。有《醉石山農印稿》《唐醉石印存》等著述行世。
他精鑒別,博古多識。書工四體,尤擅漢隸,氣息高古沉雄,名重一時。篆刻專攻陳曼生,大刀闊斧,得其真諦,風格凝重寬博,蒼秀渾厚。於古璽漢印及宋元朱文印也探微入真,俱得其妙。他與王福庵交誼很深,印風互有影響。葉為銘曾論說:“王、唐俱為西泠印社柱石,又嘗同服官印曹。王為杭人,唐則以湘人而致力於浙派藝術之復興,其功尤不可沒。”當代吳丈蜀贊曰:“蒼莽瑰奇追蔣趙,飄蕭質樸近奚丁。”唐醉石和王福庵的確不愧被稱為浙派中興健將。
(五)韓登安矯健清麗
韓登安(1905-1976)原名競,字仲諍,別署耿齋、印農、本翁等。所居曰容膝樓、玉梅花庵等。祖籍浙江蕭山,久居杭州。幼秉家學,書法篆刻師承王福庵。二十九歲(1933)由王福庵舉薦加入西泠印社,抗戰勝利後任西冷印社總幹事。沙孟海記述:抗戰勝利後馬叔平遙領社職,辟登安為總幹事,理董內務。建國以來始終儘力社事,藻鑒交接,多所倚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紀念碑》《韓登安印譜》序),他一生對印社事業貢獻厥偉。解放後被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韓登安書法四體皆工,行楷風神俊俏,隸書精嚴方整,特別是玉箸篆剛勁婀娜、勻整勁麗,論評為“小篆當代第一”“並世難與其匹”,馳譽書壇。山水畫師從王潛樓、余紹宋,蕭淡曠遠。
他篆刻以浙為宗,窮源竟流,取資更廣。自來浙派諸家中,韓登安是印式面目最豐富的一位。既擬古璽、漢鑄印、漢鑿印,又於西泠八家之外,旁釆明清各流派之長,還借鑒吳讓之、徐三庚、喬大壯、鄧散木諸名家。因此他的作品能不拘一格而面貌眾多,既深具傳統又自成新面,形成矯健清麗的印風。
他的鐵線篆印,精妙絕倫,並世推重。近現代小篆細朱文有“圓朱文”與“鐵線篆”兩大類,建國後學者論評“圓朱文”以陳巨來為代表、鐵線篆則以韓登安為代表,所作刀法精整質樸,篆法嚴謹而舒展輕靈,繩墨之中有時代氣息。
韓登安傳世遺刻甚多,歷年積存印蛻,凡一百五十二冊,近二萬方。已單獨梓行者有《韓登安印存》《西泠印社勝跡留痕》《毛主席詩詞刻石》等。印學著述亦頗豐贍,有《浙冮印章石硏究》《明清印篆選錄》《增補作篆通假》《韓登安論印尺牘摘抄》等。
(六)吳朴堂靜逸雋秀
吳朴(1922-1966)幼名得天,後易名朴,字朴堂,號厚庵,別署味燈室主,浙江紹興人,吳隱侄孫。自幼嗜愛書法篆刻,少年即拜王福庵為師,得其真傳,並得推薦加入西泠印社。印風文靜淵懿,秀逸精整。曾任民國中央印鑄局技正,解放後任職上海文管會、上海博物館。“文革”中網入劫難,自縊而歿,年方四十有五。有《小璽匯存》《朴堂印稿》《篆刻的起源和流派》等著述。
吳朴堂幼承家學,復得名師親授,傳統工力極為精深。又眼界寬闊,不以師門自囿。二十四歲時已輯成《小璽匯存》出版,收錄他積年選摹之戰國朱文小璽四百餘方,精美古雅,專家學者莫不交口讚譽,後世引為經典。中年後汲取多種碑版文字入印,將竹簡寫經引入刻款,致力探新,獨具面目。惜生限遽至,未得大成。他精於金石書畫文物鑒賞硏究,尤其在流派篆刻的鑒別上,識見廣博,別具慧眼,對上海博物館早期藏印的硏究整理,貢獻很大。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