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从何来,朱培尔:篆刻没思想,再高超的技巧也白搭

有人说,篆刻不就是刀法、章法和字法吗?篆刻的意境从何而来?篆刻怎么会有意境呢?大家会认为山水画、花鸟画等有意境,书法没有意境,因为它写的是具体的文字,但实际上书法也是有意境的。

篆刻就是在方寸之间,体现出篆刻家的智慧。篆刻家的智慧既表现在字法上,也表现在刀法上,我们把字刻成印章,它就成为另外一门艺术。我们篆刻家的智慧更表现在章法的处理上,篆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的地方可以放马奔驰,但是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出来,强调的是一个对比,是章法的变化。

朱培尔篆刻《到处看山了不同》

我觉得对于篆刻家来说,最大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他对印面意境的开拓上,体现在他对印面刻制过程中的内容、石头、刻的过程中每一道程序对后一道程序的启发、思想情感的融入以及潜意识的发挥上。

元代赵孟頫提出了“印宗秦汉”的理论,就是你要成为篆刻家,必须先学秦汉。这个理论过了几百年到现在我们还在推崇,也是所有的老先生都会教的。从王冕、文彭发现花乳石、灯光冻开始,更多文人介入篆刻并很快形成了种种流派。

篆刻营造意境的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越简单就越有难度,简单到什么地方呢?除了字法、刀法和章法以外,就是“残破”。

朱培尔篆刻《振衣千仞冈濯足万古流》

篆刻家刻完印大多用刀背或者其他工具来进行敲击处理。吴昌硕的每一方印都有这样的“残破”,印虽然线条与边款是“光”的,但他的“光”正是他独特运刀过程的具体体现。吴昌硕还经常将刻好的印在布鞋底上面反复地摩擦,摩擦的过程和“残破”之间正好形成一种互补,达到独特的表现效果。从而体现出一种匠心,一种超越前人、自己的创造和力量。

赵孟頫的“松雪斋”是方水晶印,传说这方印是他篆写后请工匠刻的,朱文线条厚重、稳重,章法上不激不厉,与其绘画的风格是相符合的。到了明代,书画印章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文徵明所刻书画印有上百方之多。他的儿子文彭有一方印“七十二峰深处”,这方印每个字的线条都有“残破”,而且没有边框。甚至看不到完整的字形结构,但是我们想象一下,“七十二峰深处”无论是太湖的“七十二峰深处”,还是黄山的“七十二峰深处”,如果在我们的眼里一览无余,便没有任何诗意。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何震的“听鹂深处”的“残破”,不是残边,而是残在“庭”和“处”的地方,是印面的中间地带,这些线条不是完整的,又有很多的斑驳和肌理。这样“残破”可以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打破线条结构的板滞与章法的沉闷,使线条变得活跃起来,使疏密关系变得复杂、丰富、有趣味。第二是意境的营造。“听鹂深处”,如果画一张画,可以画个庭院,画很多的树,画几只小鸟,可以很形象,但是篆刻做不到,鸟在什么地方,声音在什么地方,有谁在听?……

何震篆刻《听鹂深处》

篆刻必须是篆书,还必须用刀刻出来。但是通过对边框和印面中间的残破,我们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树丛里阵阵鸟鸣,可以感受到风中枝叶之间互相的穿插,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在庭院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邓石如是一个“碑派”大家,“皖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他的篆刻风格与其篆书是一致的。他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从内容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江流有声”,亘古不变,“断岸千尺”,碎石崩裂,可能远远超过人类生存的时空。所以篆刻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篆刻家首先得是文人,其次必须有文心,有一种诗意,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独特感受。

“江流有声”的线条是茂密的、婉转的,刀法是随意的,没有一根线条是直线,甚至应该是直线的都刻成了曲线的感觉。用曲线来表达声音的传播,用曲线来表达江流的变幻,奔腾不息,是不是非常合理?左边“断岸千尺”中主要的线条,都强调成为直线,尤其是“断”的“残破”处理,为什么不残其他地方而选择这个地方?一方面,“断”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会意的字形,但是他的这个残破的举动,在于启发我们对“断”的感受并使之更加强烈。

邓石如篆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篆刻中的“残破”,是有传统依据的,也是“印宗秦汉”的一种具体体现。两千年的印现在出土,哪一个不残?大家再看这方印石头的花纹,上面有肌理的变化,是经火烤以后得之。边款的文字不多,用一面就足够了,但是邓石如用了三面,而且占的比例都不一样,位置也不一样,长短也不一样。他是有意识地通过这样的边款处理、这样一种类似于书法中信札的结构,依照石头上的花纹与自然形成的肌理,使我们的欣赏产生一种对山峦云海的想象。

边款上有一大一小两块白斑,中间的“残破”也是邓石如有意为之。“江流有声”,首先听到的是声音,放眼望去,是千尺“断岸”,再抬头的时候,就是天空,大则可能有一片云,小则可能有一只白鹭飞起。这方印为什么能成为邓石如的经典?除了高超的技巧与笔法、刀法、章法的变化,我觉得是他所营造出的一种意境,让我们的想象超越时空,并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篆刻意境。

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吴昌硕自称“大聋”,不是真聋,更多的是想不闻世事、不听废话。吴昌硕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正是因为他有超越于常人的情感。他的“明月前身”印,是晚年“原配章氏夫人梦中示形”后所作。

朱培尔书法

章氏在太平天国动乱中去世,过了三十年他还梦中现形,说明感情至深。他用《诗品》中“明月前身”里面的一句话表达感受。在这方印及边款中,寄托了吴昌硕丰富的情感,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章法上的意境造。“明”字是左右通透,“月”字像挂在天上,“前身”将两个字合在一起,这样的章法处理,他想到“明”的感觉更加空明,“月”的形象与月在中天的状态得以加强。

“前身”两字的呼应,显然是想强化表达他和原配章夫人之间深深的情感。这方印的意境侧重情感的表达,技法上的厚重则有助于对情感的加强。边款中是一个仕女的背影,而不是刻的正面,因为正面一览无余,背影则会使梦中离去的感受跃然在我们的眼前。

朱培尔书法

怎么开拓篆刻的意境?篆刻作为艺术,第一必须表达性情,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绝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艺术品;第二必须要有高度的技巧。第三是必须有一种人文的精神、人文的关怀。这种精神与关怀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接受和把握上面。没有这样的一种投入,不但成不了篆刻家,甚至成不了欣赏者,怎么去感受古人的想象呢?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