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来分析篆刻中“露”型的线条。同书法线条完全不一样的是,篆刻中有明显“露”意的印如邓石如“邓氏完白”、徐三庚“蒲华印信”、齐白石“三余”等,其线条往往更具审美上的意义。这是因为篆刻作品“金石韵味”或“金石气”的产生与形成,除了取决于金属的刻刀以外,更离不开印石石质所特有的自律特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又相辅相成的血肉关系。而“露”意的表现,实际上正是印石石质自律特性的显示。当然,作为篆刻艺术表现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刀法,如果不“露”出其特有的、完全迥异于书法笔意的刀意,则篆刻的“金石韵味”也是无从谈起的,而篆刻所用的石头又恰恰是表现上述“刀意”的最佳媒体。以篆刻中特有的“单刀”为例,它根本无法采用类似于书法中的中锋笔法及“藏头护尾”的手法,来得到“藏”型线条及“藏”的表现。而就篆刻线条的外形而言,也是很难达到书法线条中那些“藏”意线条所具有的“无起止”要求的。
篆刻中“露”型的线条,一般的综合特征是线条内部的力量相对外泄,但外泄的方向通常较为集中。由方向相对集中的力量的外泄所引起的反作用力,使得线条无论在印面中的位置或不同的存在方式,都有可能保持非常强烈的动势。因此,这种篆刻线条对欣赏者的刺激,远较其他线条如“藏”型线条强烈。其力量外泄的方向,一面或两面均有,也有四面同时出之的,但极少见。因为线条中的力量如果向四面同时发散,则这样的线条犹如爆裂了的气球,看上去很是醒目,但实际上精神气已经全无,没有什么审美的价值了。明人谈其征的“努力加餐饭”一印中的线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故不足为法。
通常,篆刻线条的外泄方向至多为二,且不应属于同一组边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篆刻线条的“泄气”得到根本的控制,并使这根线条产生与气泄方向相反的“势”的表现。并且,刻“露”型的篆刻线条所用的力量(指篆刻家刻印时所用的力,而不是指成型后的线条中的力量),大多较之其他类型的篆刻线条为大,它所留下的痕迹也较为明显与典型。这是因为,如果刻这样的篆刻线条,达不到足够的力量,则无法抵消“露”型的篆刻线条所特有的强烈释放,以保证篆刻线条存在所应有的力度。当然,“藏”型的篆刻线条,有时在刻制时所用的力量同“露”型的线条,并无二致或大的区别(在同一篆刻家的不同印章之间),只不过是这种篆刻家刻印所用的力量,在“露”型线条中更容易体现出来罢了!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