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与石的碰撞,朱培尔谈篆刻刀法与相应线条间关系问题

时至今日,在篆刻艺术的发展开始跳出晚清诸大家的“阴影”,转而向新的一轮篆刻高峰冲击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对篆刻艺术中的“神”即篆刻刀法的研究,有必要在观念上有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以便把它引伸到一个更具体微妙,更精到明确,更能了然问题的领域中去。这个“具体”,就是必须具体到某一篆刻家的某一作品,甚至是这件作品中的某一根线条之上;而这个“精到”和“了然”,则又要求我们必须以精练、准确和到位的方式与方法,来描述并表达清楚篆刻家所特有的刀法。换句话说,是必须把篆刻刀法研究的角度与切入点,从传统所注重的执刀方法与运刀程式的简单描摹这个怪圈中跳将出来,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以便同传统中形象喻示和直觉感悟的方法(或谓之为现在常用的方法)拉开一定的距离,并形成互补。具体地说,我们在研究一个篆刻家篆刻刀法中,除了应该预先确定他所用的是何种刀具、何种印石、习惯于何种大致的执刀方法等一系列大致不变或变化相对较小的因素以外,更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进行综合的、灵活的考察与讨论。同时,在展开过程中,充分利用篆刻中具体的线条形态与篆刻刀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保证我们的研究能够取得全新进展的重要前提。下面分而述之。

首先,应该着重于被研究的对象是怎样通过何种特有且具体的运刀过程,来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例如,针对某一篆刻作品中的某一主要线条的形成,我们要分析作者在这根线条的整个刻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如正斜、快慢、深浅及力量的大小和轻重等变化,来赋于这根线条以某种蓬勃的生机,表达或再现自己在此时此刻一直变化着的激情和情绪。这里“具体且特有的运刀过程”实际上仅仅是整个篆刻刀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已,它尚不是刀法的全部。并且,上述种种变化,对于篆刻家来说,自觉为之的固然不少,但更多的似乎还是作者对自己所特有的刀法“了然”于心以后的自然流露。应该指出的是,古人在这个方面实际上已有一些较为原则的论述。如清初张在辛《篆印正法》中关于篆刻奏刀的论述,极有参考价值,他谓切刀,要求“用刀碎切,方板处要活动,圆熟处要古劲,平直处要向背,瘦欲见肉,肥欲见骨,乃为气足神完”,如此等等。但恰恰是在怎样“活动”、怎样“古劲”上面,没有或无法说清。这是我们在研究篆刻家个人时所必须解决并加以说明的。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