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印坛与印学传承,追念先师方去疾,方去疾篆刻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向来有诗书画印相兼之递传,而大师作品与人格魅力常常有贯通互融之妙。故治印之功,虽方寸之间,却有不尽之意。今年正值方去疾九五诞辰,众位名家追念先师方去疾先生,是对海上篆刻一代宗师艺术精神的追溯与致敬,是海派印坛兼收并蓄薪火相传的实证。

方去疾 印文:四角草堂

晚清以降,周秦汉魏玺印与明清流派篆刻家作品的鉴藏活动空前繁荣,然而从学术研究的深度与系统性而言,尚无一个有序、清晰、完整的明清流派篆刻发展谱系。海上印学家方去疾先生耗费四十载光阴,钩沉索隐,去伪存真,比次梳理,组织撰写完成《中国篆刻艺术》与《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对明代中叶以来文人篆刻发展作了一次全景式总结,使明清流派重放异彩。

上海雄踞近现代书画篆刻艺术与印学发展的重镇而百年不衰,方去疾功不可没。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为印学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他在普及印学、培养后生及艺术创作中成绩显著,方氏门下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等。

方去疾 印文:悲盦

方去疾(1922—2001),原名正孚、之木,别署四角亭长、木斋。浙江温州人,方介堪从弟,十余岁来沪,入兄长方节盦创办的宣和印社,学习印章鉴赏、印谱编辑等专业。篆刻熔诏版、凿印于一炉,并以汉器文字入印,章法于欹侧中求平稳,疏密对比强烈,刀法苍劲而古朴,醇厚高古,自成格局。开创性地将简化字入印,实践着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

方去疾 印文:邦贞

方去疾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要职,然而令人无比遗憾的是,一场失败的手术击碎了他正处在黄金时期的篆刻艺术事业,使方去疾再也无法拿起心爱的毛笔与刻刀,只能无奈地躺在病榻上,备受内心的煎熬,度过了本应再创辉煌的十多年光阴,同道艺友也为之痛惜万分。

方去疾 印文:徐良私印

在建国后数十年海上印坛所有重要的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方去疾的身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方去疾与同道在青年宫举办了学习班,传授篆刻技艺,鼓励印人们濯古来新,推陈出新,保存并磨砺了一大批青年篆刻人才,成为了新上海书法篆刻的摇篮,为海上印坛能在“文革”结束初期迅速复苏,提供了充实的后备力量。

方去疾书法

当今,有一定成就的海上篆刻家,在创作或学术上大多受惠于方去疾。海派篆刻占据了全国篆刻的半壁江山,江山代有人才出,方去疾门下更是名士风流,星光璀璨。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将海上治印的水准推到了时代前沿,其中佼佼者有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等诸家。

方去疾书法

韩天衡是知名篆刻家,还是一位成功的艺术教育家,入室弟子三百有余;陈茗屋东渡日本,以篆刻创作与教学为生,在当地门徒众多;吴子建则师承多元,问业于诸家,印艺卓越,常年旅居海外;刘一闻书画印文齐头并进,有着典雅清逸的艺术风格。

刘一闻 印文:三潭映月

刘一闻回忆起了和方去疾老师的交往。陈茗屋和吴子建早在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上海青年宫接受方去疾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了,韩天衡也在早于60年代他服兵役期间,经方介堪的介绍认识了方去疾。刘一闻本人则是因上世纪70年代之初《新印谱》创作的机缘与方去疾相结识。

吴子健 印文:乐得

提及恩师的谆谆教诲和热心培养,刘一闻说道,“以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出来也许大家不信,在跟随去疾先生将近三十年的不断问学的漫长岁月里,我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准确地说,往日,面对我的习作,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一句称赞的话语——许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严师之道的无比珍贵,这就是去疾先生的为人为艺之道,这正是学生辈的福分所在。”

韩天衡 印文:拙不易

韩天衡在发言稿中提及在篆刻及印学上,是“方介堪老师让我懂得学习优秀的、经典的传统;而方去疾老师则启迪我走上了印艺和印学的求索新途。五十四年前他告诫我‘可以变了’的一句话,至今依旧缭绕于胸。”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