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福庵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颇深,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独特的书法魅力,结合扎实的传统功力,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格调、开创了多字印的新风貌。他年幼时承家学,成年后又转益多师,印风形成历四期,开辟了玉箸铁线篆的新风貌。振兴浙派,成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在印学发展上有开宗立派之功。
本文通过对王福庵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四个时期的简述,探讨他的艺术风格特点、创新意识、和对待传统时艺学者应该持有的客观态度。
关键词:王福庵;玉箸铁线篆;新浙派;福厂印风
王福庵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对浙、邓两派印风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化为己用。他在西泠印社四君子中,年龄最小,但在篆刻创作上唯有他具有开宗立派之功。王福庵存世的作品数量颇多,在《福庵印稿》中就有存印一万两千方之多,《糜研斋印存》有20巨册之多。在其篆刻生涯当中,几万方的印作可以证明王福庵具有四君子中其他三人所不具备的艺术影响与威望。他不仅仅在西泠印社有着显著的地位,而且在中国篆刻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印风的发展与形成
王福庵的篆刻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期奠定阶段、游历广涉期、印风初成期、稳定成型期。
现今流传下来的王福庵印存中,很少有他二十八岁之前的作品。结识年长他十三岁的钟以敬,对他早期篆刻学习影响很大。王福庵喜欢他的印,常常出石求刻,他对后学的王氏也多有提携勉励之情,王福庵的印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钟氏为王福庵所治之印,多存在《麋研斋印存》中,有上百方之多。足以见得当时印坛前辈对后学的悉心教诲,以及后学在谦逊学习的同时,对前辈之敬重可见一斑。王福庵在其幼年时集众家之长,自身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为日后成为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在王福庵二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是他生活最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他游历多处,问学于诸师,在章法,篆法,刀法上基本效仿秦汉印以及明清流派诸多名家。白文多师法吴让之、赵次闲、陈曼生等,朱文多以元朱文、浙派等为宗。王氏对其心仪的篆刻名家都会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浅尝辄止,正是他这种,笔耕刀锉、浸淫其中的精神使得他对于所学多能得其精髓。由于这一时期转益多师,其书其印又有了新的突破。
在他四十一岁到五十岁之间,是篆刻印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得益于他在铸印局的工作,秀丽、端庄、典雅、工稳的铁线篆细朱文不仅在官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篆刻也能得心应手。加之又在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主拓了《金薤留珍》印谱以及对其他金石碑刻的摹拓,让他对于各种金文的风格特征深谙于心,为其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基因。在这一时期王福庵的印风逐渐形成个人风貌,并且在1930年间王福庵决定辞去公职,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
在王福庵五十二岁,是其艺术创作黄金时期的开始,无论白文还是朱文各种表现形式已经成熟。在篆刻领域也处于引领风尚的地位。并且这期间有多本印谱问世,所辑作品多为王氏定居沪上之后所作精品。
纵观王福庵一生60年治印生涯,初学“八家”、后追“秦汉”,继承先贤传统的同时融汇浙皖并化为己用。然而成创新之境,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印风,而引领风骚于印坛。印集《福庵藏印》、《罗刹江民印稿》、《麋研斋作篆通假稿本》、《麋研斋印存》、《麋研斋印存续辑本》、《麋研斋印存重辑本》、《麋研斋印存重辑本续》等充分反映了王福庵篆刻艺术研究与发展的主要脉络,以及独特的艺术风貌。
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玉箸铁线开辟新风貌
明代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提到:“印字有意,有笔有刀,意主夫笔,意最为要。笔管夫刀,笔其次之,刀刀听役,又其次之。三者果备,固称完美。”由此可见篆与刻的关系十分重要,可以说篆书的书写艺术是欣赏篆刻艺术的前提。王福庵在长期的篆刻艺术创作过程中也深有体悟,曾言:“知书善书乃治印之本,若徒见刀石而无笔墨,格终不高。”
王福庵能在篆刻上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高超的书法艺术以及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密不可分。他不仅将自己的篆书风格运用到篆刻创作上,还在印章的边款上充分发挥隶书和楷书的艺术特征,无疑是近代“以书入印”的杰出代表。
从王氏的多字印,“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可看出不论印文繁简,笔画相差是否悬殊,一经王氏之手,则字字妥帖、笔笔着实。印文越多章法反而越见安稳,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印文笔画随势穿插挪让。
篆法采用横画线条微微上拱之势,呈现弹性柔韧之态,竖画则采用婉转圆润流美之态,整体布局收放自如而温婉圆润,将篆刻艺术的细腻精微、匀整自然、整饬圆健的艺术美感发挥的淋漓尽致。观其铁线篆书法圆润对称、俊逸娟秀,体现修长之势,粗细匀落,运笔遒劲,笔笔中锋。使人赏心悦目,书风与印风相得益彰,着实开辟印坛之新风尚。
三、雅静清逸、谦谦君子,出古为宗王福庵
作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篆刻继承了前人的精髓并且在篆刻创作上有着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具备了较高的造诣。他幼年时期受到浙派印风的影响,博众家之长,领会其精髓,广泛取法,大开眼界。同时在篆刻艺术中很好的融入了个人对书法的体悟,为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风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王福庵勇于推陈出新,在学习古法的基础上,融汇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
后人将他的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浙派为创作基调发展自我风格;第二类,是汲取汉碑石刻、汉砖瓦等文字变化入印;第三类,就是最具自身特色的玉箸铁线多字细朱文。
他的篆刻作品和他的书法一样,具有静谧之气,没有狂怪之势,流畅的线条不乏古拙之气。从茂密之间可见灵动,飘逸且苍混,刀笔互生,庄重典雅。是王福庵书法艺术中追求“静”的一种艺术风貌。在他的篆刻闲章作品“溯源仓籀许斯邕”、“斯冰之后直至小生”、“ 千载笔法留阳冰”等可窥一二。
另外,观王氏篆刻作品之边框多整洁圆融、很少有破残的迹象,这种工稳雅致的处理方式也充分反映了王氏在艺术创作中对“静”之境的追求。王福庵自幼家境优越,受书香门第之风影响,幼年时遍学金石书画。少年成名中年游历,结实的多是上流社会中人表现出颇具儒雅之风。从篆刻作品精雕细琢、篆字整洁规范、采用匀称的布局也可见其儒雅之风,如玉箸般温润遒劲、如游丝般高古婉畅,颇具谦谦君子之风启迪后人。
王福庵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以及超凡脱俗、谦谦君子之风的高雅品格,承前开派。对玉箸铁线篆的发展居功至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以书入印并开辟篆刻新风貌,形成了玉箸铁线无人同的独特艺术风格。奠定了“新浙派”领军人物的时代地位,并且在整个篆刻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成为一代篆刻宗师。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