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篆刻取法与特色分析,方圆之间韵味醇厚恰到好处

关于陈师曾印谱,目前见于文献记载较早的是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其赠周叔颖自编钤印本《染仓室印存四册》。因其拜学于吴昌硕处,所以将其斋号名为 『染仓室』,可见尊师之意。陈师曾逝世后,其师友王伯沆集其印稿,成《染仓室印存》四册;后又有《槐堂摹印浅说》《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陈师曾印集》 《篆刻四大家印谱》和《陈师曾印谱》等。总览陈师曾诸印谱,印章总量约为四百余方,自用印约一百六十一方,以朋友的名字、号或斋号为印文的近二百方。

取法

陈师曾和民国时期很多篆刻家一样,是一名典型的书画印兼修的艺术家。从其传世的四百余方印作来看, 其篆刻风格大致受到三方面影响:秦汉印、古玺和以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为代表的清代流派印。

观陈师曾所遗印谱,仅自用印章就有几十方取法秦汉印风格。这部分作品中,有的匀停方整,如『别奏肤公』和『路孝植印』;有的疏密虚实,多有情趣,如 『爨毋事』和『衡恪之印』;亦有取法汉凿印浑穆雄强、凝重拙厚一路风格的作品,如『循吏世家』和『更有不知近处』印;还有取法汉凿印中挺劲痩厉、简直宽绰风格的『杨昭儁之章』和『豫章陈氏』,可见其对秦 汉印体悟之深、用功之勤。

二是取法古玺。陈师曾曾在《题茧庐摹印图》的诗跋中写道:『下窥两汉上周秦,不向西泠苦问津。』

『上周秦』一语,见其取法古玺之志。在师曾印作中, 直接取法古玺风格或借鉴古玺章法形式的印作也相对较多,如为寿石工所作『寿石工玺』『无边花盒』『孙氏伯子』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印作。且陈师曾不满足于三 代某地域之文字,许多诸侯国的文字都入其印而之中, 大大丰富了他的印章风格。

陈师曾取法明清以来的流派印中,以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为主。同样是在《题茧庐摹印图》诗跋中 说:『撝叔若程不识,缶庐若李广,各极其能事,吾与茧庐盖取法二家矣。』『赵整吴齐参活法,瓣香分焫亦艰辛。』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篆刻史的思索和自身篆刻的取法。

赵、吴二人对陈师曾的影响首先是『印外求印』的思想。赵之谦在秦汉印之外取资秦汉、魏晋南北朝金石文字,吴昌硕则更进一步扩大范围,参用玺印、陶文、 封泥、汉三国篆碑和汉晋砖文。陈师曾也是如此,把出土的碑版、鼎彝、钱币、权量、诏版和镜铭等,凡是认为可以拿来为己所用的,一概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赵吴二人的印章风格给予陈师以重要影响。陈师曾的印章边款自述是最好的证明,如印作『周大烈所藏金石刻辞』边款『怠在悲庵、缶庐之间』,印章『静居士』边款『缶老学让翁为多,特加苍劲耳,兹假其意』等都是有力证明。

吴昌硕对陈师曾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浑厚质朴审美风格的影响。吴昌硕作为一代宗师,对吴门印人影响深远,陈师曾也不例外,在《染仓室印存》和 《陈师曾印谱》里有多方印章明显师法吴昌硕,如『顾庐』『卓定谋』『九还斋印』和『三十称髯』等;还有 一些作品即使风格呈现非吴门印风,老师的影响仍可窥见。其次是刀法影响。吴昌硕钝刀硬入,以生峭犀利用刀立骨,在精巧构思的基础上放手治印,不拘定式对陈师曾有直接影响,陈师曾印作线条往往爽健、猛利,从不拖泥带水。

陈师曾说:『刻印当先书后刻,刻阴文当一刀为最佳,至多也不过两刀。刻阳文印则多为两刀。』第三是章法影响。吴昌硕印作的一大特点是印章边缘的处理意境独到,借边方式多样,这点对陈师趟有较大影响,如其印『辟支堂』『陶周阁』和『恶成不及改』等印,对吴昌硕有较多借鉴。另在印文布局的上促下舒,白文印的粘连、并笔和残破方而也多有借鉴,使印章虚实得以很好地调节,视觉冲击力加强。

陈师曾也有参法黄牧甫之意。黄牧甫尝云:『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在学黄的那些印作中,他舍弃汉印的残损, 追求线条的简洁挺拔,以表现汉印原作可能的精致,如 其作『不哗不伐』。熊伯齐在《陈师印谱序》中分析 说:『因其父陈三立有数印乃牧甫所刻,师曾幼时定常縻挲,故深谙黄氏刀法。后来治印,虽极外表之变化, 然早年之影响先入为主,终生不能掩饰。』拣选师曾印作,受黄牧甫影响的印作不少,如『师曾近况』『黄国巽印』『熊希龄印』『安居长年』和『鞠梅双影庵』,可见师曾对黄牧甫的观照。

特色

在分析陈师篆刻取法的同时,不难看出他虽广为取法,不囿于一门一派,在取法前人的同时注意发挥自己的个性。因此,其风格自然与前人、时人拉开距离, 呈现出独特风貌。陈师篆刻没有匠气,重字法,不求 怪求异,这是保证印作具有高格调的前提。他曾说:『刻印章法,当按字之本形排列,不可造作。』另外, 他还重书写性,重印从书出,曾说:『学刻印须先学篆 书,书能佳,刻印自易。』

陈师曾篆刻主要以汉印为基调,辅之以赵之谦、 黄牧甫和吴昌硕等诸家影响。他的印得黄牧甫字形笔画的方整,取其简洁,舍弃部分线条的光洁,得赵之谦广为取法、『印外求印』的印学思想和篆法方正谨严、笔势内敛含蓄的白文印法,舍弃赵笔势舒展飘逸的朱文印法;得其师吴昌硕的浑厚质朴,舍弃吴入印文字的圆转,所以其篆刻总体风格是篆文字形主要以方取势,字 之结构多简练方正具阳刚之气;印面布局求稳不求险, 但极注重疏密虚实对比,通过字内字外留白和线条粗细 变化营造意境,文人气十足;刀法稳实丰厚,线条果敢硬朗、沉实,重刀刻的意味表达;印面红、白二色相映 成趣,立意雅致,很能体现出他的才情气质。

另外,陈师曾还有一些特別的印作,可看出其风格探索的痕迹。有某些印章与齐白石的印风较为接近,字法简约质直,章法从大处着眼,上疏下密,收放自如, 疏密对比强烈,只是线条仍然是双刀刻就,少了齐白石单刀直冲带来的霸悍之气,如『未能梦见房山』和『陈师曾所藏金石拓本』。因为没有边款,我们无从知道两方印的刊刻时间,也无从知道其和齐白石在印章方面 的影响关系,但可丰富我们对陈师曾印风的认识。陈氏还有几方章法很有个性的印作,如『放下便是』白文印 和一方『』朱文小印。『放下便是』印文文字排列紧凑,个別笔画作并笔处理,加上简黾的边残处理,造成 红白对比极为强烈,极具冲击力乂耐人品味。『姚』朱 文印把上疏下密做到了极致,印面文字集中靠上,下边大片留白,加上较宽的印边和连断巧妙安排,红白对比也极为强烈,给人以遐想。

陈师曾篆刻作品刊刻边款较少,却独具特点。边款字数一般不多,仅有几方印刻长款,如『小富贵』 印,也有冷款,如『知我者希』一印边款仅有『朽作』 两字。

陈师曾边款采用切刀技法,大多行刀偏浅,稍带披削,然运刀稳健,笔势清楚。此种用刀加上方正字形, 给人以典雅淸俊的美感,怠境淡然,也有一隶书边款, 淸雅可人。另有几方印作边款特別,行刀率意果敢,结体开张,类其行书自然不羁之状。陈的印章边款可证明其创作的活跃期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八岁之间,虽然时间 不长,但其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能给后人以启示,即深研古印和前人印风,明确取法对象,取法乎上,而不盲从;檀集众美,更重融会;胆敢自立,却不自傲。

陈师曾篆刻边款内容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为一般纪年署名;二是印文内容来源注释;三是品评古印和前人印风,说明创作风格依据;四是用印文字说明; 五是印文意义诠释;六是刻印状态说明;尤以前三种为 多。从这些边款内容,我们可以约略窥见陈师曾的印学理念。

一是从用印文字说明可以看出其入印文字不拘一 格,具有博取的印学思想。仅边款中提到的古文字就有陶文、镜铭、碑版、封泥等,见『』『得所欲』『萧俊贤』等印作边款。还有作为文人艺术家的严谨,他在 《槐堂摹印浅说》中谈到:『摹印所用之字须无悖于六书,当以《说文》为据,《缪篆分韵》《汉印分韵》,二书可资参考』。

二是识古、研古、主动取舍的思想。陈师曾:篆刻根柢在汉印,研其取法汉印风格作品,绝不是单纯取形, 泥古不化,而是会心通神,用心独具。我们从其印章边 款中就可见其对汉印的理解非同一般:『按曲三郎』印 边款『汉官印有此错落之致』,『藤瓦精舍』印边款 『寓方于圆,汉人印法』,『杨昭儁之章』边款『汉鉴 印错落出奇,极可喜』,『灯下仿之』『路孝植印1』边 款『汉印平实一种,未可以巧胜也』,『別奏肤公』边 款『师曾仿汉印之方整者』,『与时浮沉』印边款『汉 印古趣不易到』等,这些也都是他的实践心得,也正表达出其对汉印审美风格多元化的深刻认识及明确的选择 取舍。

三是求新创变的思想。陈师曾四十三岁所刻『周大烈所藏金石刻辞』印章边款:『戊午中秋后二日修水陈衡恪刻,意在悲庵、缶庐之间』,明确反映出其不愿囿于师门,求新创变的思想,也就是在这一年,陈师曾开始逐渐走出缶翁印风的笼罩,齐白石就此有专门论述: 『予独知师曾在戊午己未之间,渐远缶庐。周大烈亦语 予曰:『观师曾画用印,戊午以前师缶庐作,以后之刀 法篆势渐远缶庐,苍劲超雅,远胜汉之铸铁,亦非前代之削做」。周君所言,正与予同惜。』

这种胆敢独造的求新创变思想,也和老师的影响有关。吴昌硕重师法传统,也注重法自我立,所谓『今人但侈模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陈师曾也曾说过『画不可只模仿他人,要立定脚跟,自作主张』,『布局须 独出心裁,不落俗套,不蹈前人蹊径』,『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题赠齐白石诗)纵观陈师 曾印作,虽然师法吴昌硕、黄牧甫、赵之谦,但没有囿 于任何一家,而是兼容并蓄,有明确的取舍。

总览陈师曾印章,有吴昌硕的朴茂厚重,有赵之谦的质直简约,气势磅礴,韵味醇厚,恰到好处,在近代印坛上似乎走出了不同于吴昌硕和齐白石的一种风格。 吴的印主圆调,齐的印主方调,陈的印介乎方圆之间;吴的印韵厚,齐的印气盛,陈的印气韵兼足,刀笔中显 出深邃和高雅,所以吴昌硕称赞他『是一个不寻常的 人』。但天不假年,没能给他继续探索,强化个人风格 的时间。如果假以时日,他定能丰富完善自己的印风, 使个性更凸显,甚至开宗立派。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