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關(公元1573—1631年),明代篆刻家,安徽歙縣人,家居婁東(今江蘇太倉)。原名東陽,字杲叔,於萬曆甲寅年(1610年)在蘇州得一刻有“汪關”字樣的漢代銅印,遂改名關,並以“寶印齋”名其室。汪關篆刻雖屬皖派,卻與文彭、何震風格不同。
博觀堂
他對漢印獨有所鍾,功夫下得最深,篆刻盡得漢印真髓,偶以漢篆參以秦篆入印,求其神形兼備,光潔圓渾,用刀淵靜潤秀、溫文爾雅,精細之處見情趣,反對從剝蝕中來臨摹漢印。
天如
朱文線條交叉處留有粗圓的榫接點,白文善以並筆增加印面的虛實呼應,得雍容平和、純正規整和堂皇醇厚之美。笪重光在《書筏》中評其篆刻“畫能如金刀之割盡,白始如玉尺之量齊。”
春水船
汪關的篆刻特點:追溯漢法,布局嚴謹,純凈典雅,刀法流暢,富有凝鍊之美,對後世影響巨大。他篆刻白文刻意仿漢,規矩工穩,恬靜秀美,在工穩中再現漢印自然的情趣,在精嚴下汰去雕飾之氣,成功地運用印文的並筆、破邊手段,發展了篆刻技法;他以沖刀治印,直追秦漢鑄印,印風明快,刀法穩實,布局謹嚴,章法工穩停勻而富有變化。明末印學大家周亮工把文彭以後的篆刻家分為“猛利”和“和平”兩派,推何震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關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見其當時的名望。
七十二峰閣
汪關在印壇獨樹一幟,主創了明代篆刻主要流派之一:婁東派(即揚州派)。他的印作,品位高雅,內蘊深厚,構造精巧。一時名公巨卿、山人墨客之印,咸出其手。當時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王時敏、文震孟、惲本初、歸昌世、李流芳、程孟陽、侯同曾、毛晉、錢謙益、趙文俶等人所用的印,多由汪關親手篆刻。明末清初的歸昌世、甘暘、沈世和、林皋、巴慰祖等篆刻名家都深受其藝風影響。
王節之印
汪關的篆刻創作主要在明萬曆年間,與篆刻家朱簡約處同一時期,然而二人印風卻截然不同。朱簡運用“切刀”法、作品以險峭寫意見長;汪關則運用“沖刀”法,作品以妍雅精嚴擅美。“切刀”是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連續動作下,一個刀痕連一個刀痕地連綴而成,所以運用這種刀法會使長線條形成鋸齒之狀,所刻文字因其前後銜接的恰當而渾然天成。所謂“沖刀”,是指刀角入石後,按一定的方向運刀衝進,要求指與腕密切配合,猶如“以刀代筆”。
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
汪關刻“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印款,為明代印人首創以雙刀(指先在石章寫上款字,然後依墨下刀,每一筆都是雙面用刀)沖刀刻隸書。朱簡、汪關二人於當時印壇,各領風騷,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頁。汪關用刀方法是,印作工整朴茂、空靈含蓄,正是由他在用刀技法上的大膽革新,使切刀、沖刀兩法成為後世治印的兩類最基本的運刀技法。
史官張溥
他著有《寶印齋印式》三卷:一卷為自藏古印,二卷為自鐫印作。書畫篆刻名家李流芳為之序。汪關印作不少,但流傳至今的已鳳毛麟角。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