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的印學史,清初的林皋 絕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生於 清世祖順治十四年(1657 ),卒年不 詳,有關考證可以證實他1726年還 健在,推算他享年超過了70歲。他字 鶴田、鶴顛、鶴道人、耕石、學憩, 別號眾多,如大林、草衣道士、虞山 一叟、九牧後人、衣白山人、幽坡居 士、仙霞遺叟、石梅老人、二十四橋 客等。齋堂有寶硯齋、寶研齋、凝翠 堂、紅豆山房、前江後山書堂等。
生於常熟
撰文介紹林皋,首先要解決的一 個問題,就是林皋到底是哪裡人。埋首査閱林林總總各種書籍資料,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有的以訛傳訛。
一般書籍都稱,林皋為福建莆田人,因先祖遊宦常熟,遂客居在江 蘇常熟。也有稱他生於莆田,因官於 常熟才定居在常熟的。甚至有人細緻 地考證出他祖籍為現在的福建省莆田 市荔城區西天尾鎮烏石村。我們看到 《林皋印譜》中林皋自記也刻有一方 “莆陽鶴田林皋之印”,似乎可以作 為證據之一。莆陽即今之莆田,唐宋 時還包括鄰近的仙游地區。
但是,林皋的篆刻作品屮,更 有“生於虞山”、“喀山人”、“子 游里人”、“家在子游闕里”、“家 在仲雍山下”、“虞山林皋鶴田氏之 章”、“虞山林鶴田寶硯齋所藏書畫 記”等很多自用印。
“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屮唯一 的南方夫子言偃的字。言子是常熟人,那麼,林皋自刻的“子游里人”、 “家在子游闕里”印也證明他自認是 常熟人。“仲雍”與其兄泰伯是勾吳 國和常熟的始祖,仲雍歿後葬在虞 山。林皋刻制“家在仲雍山下”一印 或可看作他對家鄉常熟始祖的緬懷。 他在一印章的邊款上刻着款i只“康熙 乙亥春二月,虞山林皋”,與“生與虞 山”、“虞山人”等好多自刻印文一 樣明白。常熟圖書館古籍部藏有一冊 《林皋印譜》,首頁上他白署“琴川林 皋鶴田氏篆”。“琴川”是弦歌之鄉常 熟的別稱。林皋偶爾自製一枚“莆陽 鶴田林皋之印”,或許只是表示他不 忘先輩遷居來常熟之前莆陽的先祖, 這在古人作品署名時也是常見的。
以上資料可以斬釘截鐵地證明, 林皋自己確定是出生在常熟的,他自認的地域身份槪念是常熟人,明白無誤!
許多歷史資料記載林皋時都依據 他的祖籍來作介紹,大多稱他“莆田 人”,或在莆田和常熟兩地之間含糊 其辭,卻有幾處寫得很清楚明白:
1.常熟著名學者錢陸燦康熙十二 年癸丑(1673 )為《林皋印譜》作的 序言中寫道:“鶴田之由莆田而徙常 熟也,自其先世遊宦,始承蔭襲華而 子孫占籍矣。”他對林皋應該十分了 解,林皋自己也記述16歲時就持印譜 去拜見過錢陸燦。錢陸燦很賞識林 皋的藝術才華,以“晚年印人中第一 友”相稱。
2.康熙九年(1670 )進士、文淵 閣大學士太倉人王錟在《林皋印譜》 序中寫道:“虞山林子鶴田,本閩中 家族,其先世官於虞山,因家也。” 與林皋同時代且相當熟悉的兩位名人 都同樣記載林皋的“先世”已經遷居 到了常熟,應該可信。
3.浙江丁仁等四人1937至1939年 彙編的《丁丑劫餘印存》、西泠印社 創始人之一葉銘的《廣印人傳》、民 國時北京大學篆刻教育家壽璽的《篆 刻學講義•印人》中都介紹“林皋, 常熟人”,未有提及“莆田人”。
《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辭 書的“籍貫”條目都解釋為“一個人 的祖居地或出生地”。既然“祖輩居 住地”和“自己出生地”都可以叫做籍 貫,那麼,稱林皋是莆田人或者常熟 人都沒有錯。以他的出生地和一輩子 居住生活、從事藝術創作的江南名城 常熟作為籍貫來介紹,對於了解和考 證、研究林皋的藝術生平、文化環境、 風格元素等必定會更加科學、明晰、 有效。
因此,我們應該更科學嚴謹地 介紹:林皋是江蘇常熟人,出生於常 熟,祖籍福建莆田。
虞山開派
常熟是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素以 文化底蘊深厚和歷史人文薈萃而聞名 於世。在篆刻藝術領域,也是名家輩 出,領風氣之先。清光緒時龐鴻文修 《常昭合志》“人物卷”記載有篆刻家 5人;民國時期丁祖蔭等纂修的《重修 常昭合志》“人物誌•書家”部分記載 篆刻家10人。但事實上常熟不少篆刻 家往往兼擅書法繪事,金石名為書畫 盛名所蓋,因而更多篆刻家被記錄在 書法家或畫家行列中了。今人龐士龍 於抗戰前編的《常熟印人傳》記錄印 人六十多位,到1964年又增至99位, 書名改為《常熟印人錄》。所錄印人, 或遠師秦漢,模刻鼎彝;或力追文、 何,登堂入室;或法宗浙皖,私淑丁、 鄧;或踵武前賢,師法倉老。各有蹊 徑,自成面目。也有的著書立說,集印 為譜,為常熟後人留下了十分寶貴的 藝術學習和研究的資料。
常熟篆刻,最早的記載可追溯 至元代的繆貞。繆貞,字仲素,號烏 目山樵,齋名述古堂;世居常熟,出 身名宦,初赴浙江為官,後隱居不 仕;好古博識,善書法篆刻,當時就 已經“名聞吳中”。原常熟縣西城門 內虞山山麓致道觀遺址下臨街有“虞 山福地”牌樓,建於元代,即是繆貞 題額。後人稱其篆刻“以正為變,以 變為正,極乎精微,奪乎天造,殆不 可以形跡求也”。繆貞著有《書學明 辨》一書,明初常熟著名文化人林大 同曾為此書作後序一篇,可惜時光流 逝,目前這本書連同他的篆刻原石和 印蛻都已經無法見到了。
相傳文人治印是從元代書畫泰斗 趙孟頫開始的。此前,從商周開始, 歷代所有的印章都是由專門的工匠在 金、銅、銀、牙、角、玉等堅澀的硬 質材料上鑿刻而成的,或者先刻制印 范後再用金屬澆鑄成印。趙孟頫首開 士大夫親手刻印的風氣,自己篆刻了 “趙氏子昂”、“趙孟頫印”等象牙 印。即使有人考證出趙氏的印章是他自己先篆書印稿、配篆妥帖後仍由工 匠來刻制完成的,依然不妨礙我們認 為是他開了中國文人治印的先河。而 就是在元代同一時期,離開趙孟頫所 在浙江湖州不遠的常熟,也已經出現了繆貞的治印實踐,並且在篆刻風格 上也忠實傳承趙孟頫的圓朱文面目, 取得了名聞吳中的成就,可見當時常 熟地區書畫文人們的善於學習、積極 吸收,以開放的心態對外交流,緊隨 時代最新的藝術脈搏,站在了藝術潮 流的最前沿。元代常熟繆貞的篆刻創 作,證明常熟也是全國最早形成文人 從事篆刻藝術創作的地區之一。
元末畫家王冕發現可以用脆軟細 膩的花乳石來刻印,這一重大發現強 有力地推動了文人治印時代的到來, 使篆刻從工匠製作實用印章中蛻變出 來,成為一種真正獨立的藝術樣式具 備了物質上的可能性,為明清篆刻流 派的形成和活躍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明代,常熟篆刻愈加繁榮,湧現出了戈 汕、陳儀、陳佑、陸瑞澂、王亮、錢孫 艾、陳煌圖、嚴栻等一大批篆刻名家, 為日後虞山印派的涎生拓開了一塊豐厚的沃土。我們能夠在《小石山房印 譜》、《小石山房名印傳真》、《學山 堂印譜》、《鐵琴銅劍樓藏印譜目》等 書籍中拜讀到這些先賢的金石作品。
清初,吳門書壇領袖文徴明的長 子文彭精於篆刻,風格工穩,有六朝 蒼勁古樸之氣。傳說文彭在南京西虹 橋畔偶然遇上了挑運青田石的老漢, 發現這些溫潤可愛、半透明的燈光 凍石易於受刀刻印,一下子購買了四 筐,然後帶着這些石章從南京刻到了 北京,盡情施展自己篆刻印章的藝術 才華,成為一代篆刻宗師。他和弟子 何震開創了我國印學史上的第一個篆 刻流派一吳門派。
常熟與蘇州緊鄰,由於地理位 置的優勢,使得一批常熟印家能夠很 便利地學習到吳門派篆刻藝術的風 貌,深受文、何的影響。他們精研篆 籀,銳意出新,治印水準不斷攀升,藝術影響進一步擴大,使常熟印壇的 活躍和藝術成就達到了高峰。此時, 常熟人沈龢、林皋、王瑾三人以相似 的印品風格、雄厚的創作實力、藝林 的地位和影響,終於水到渠成地創立 了世人所公認的篆刻流派一虞山印 派,其中林皋的成就最為突出,被認 為是虞山派的開山鼻祖。清代山東維 縣郭偉績編輯的《松筠桐蔭館印譜》 收錄了林皋和沈龢、王瑾三人的不 少印章,他撰寫的序言中已有了“虞 山派”的明確記載,這是最早出現虞 山印派名稱的歷史記錄。非常著名的 明末太倉張灝《學山堂印譜》、清常 熟顧湘《小石山房印譜》都有輯存虞 山派印人的印跡。從此,虞山印派代 有傳人,不斷發揚光大,並與虞山畫 派、虞山琴派、虞山詩派一起成為常 熟輝煌燦爛之歷史文化的四大亮點。
他在吳門派之後、浙派興起之前開創 了虞山派。怛歷代民間的藝術傳播都 是鬆散無序的,各家的藝術評述也是 眾口紛紜、各執一詞。存的書刊將林 皋的篆刻風格流派稱為“林派”;有的 因他的祖籍福建而將他誤稱“閩派” 或者是“莆田派”;也有人將他和太倉 的汪關、常熟的沈世和等合稱為“揚 州派”,或“吳門派”、“婁東派”; 有的因為他的風格面貌,把他當做 “東皋派”……同—個林皋竟然被歸 入八個不同的篆刻流派,確實有點雜 亂無章,但也從另—個側面反證出林 皋是淸代篆刻研究屮一位重量級的人 物,
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吳頤人先生 在《篆刻法》一書屮指出:“這種按地 域分(流派),而不是按作者的藝術 風格分的傳統分法,很容易使人們的 認i只模糊,槪念混亂。”“按地區、錇 賈的分類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紿後 人探討藝術風格、師承關係造成了混 亂。” 同—地區的篆刻家倘若風格各 異,那肯定不屬於間一流派。方去疾 先生撰《明清篆刻流派印譜》序言屮 說:“明淸兩代的篆刻流派,以前均以 姓氏、地區來名派,問題就複雜了。” 他認為“只有以人名定派為當”。而 且,他認為不能僅僅以“姓氏”區別, 否則就難以區別何震與何通、吳熙載 和吳昌碩。再如關於安徽鄧石如的篆 刻流派,就有“徽派”、“皖派”、 “黃山派”、“新安派”、“鄧派”等 不間名稱。凡此種種,充分暴露了傳 統學術研究屮明顯存在的隨意性和不 嚴密性。考察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 要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等工作,而這 種研究的前提娃實亊求是地尊重歷史 的客觀,首先確定一個科學的坐標和 依據諸多異彩紛呈的藝術流派究竟 如何分門立派,尚有待於書畫理論界 進一步分析、論證。倘若屮國書法家 協會篆刻委員會、屮國篆刻藝術院、屮 國美術學院、西泠印社等能聯合組成“篆刻流派課題組”,通過科學而廣泛 的分析、梳理、比照、甄別、論證,作 出最權威的結論,將是我國篆刻理論 界史無前例的一項重大突破。
縱然篆刻流派的標杆尚待建立, 但林皋及其虞山印派無疑會永遠載入 屮國篆刻史。
藝術巨匠
虞山之麓的“寶硯齋”,明窗凈 兒,藏書盈室。林皋自幼潛心於篆籀 金石的學習,對漢印有深入研究,16 歲時治印已小有名氣。有人評價林皋 是屮國文人用細朱文入印的開創者之 一。他的篆刻風格以工整為主,章法 布局繁簡相參、疏密得當;結構經營 平整穩妥,篆書印文端莊秀美;用刀明 快勁挺,印風清新爽人。沙孟海先生 《印學史》評價林皋治印“自具信心, 不肯隨波逐流”,“常刻細朱文,比文 彭更高明”。台灣馮作民《屮國印譜》 稱林皋的篆刻“綿密秀勁,極盡清麗 之妙趣”。當時的書畫名家和收藏家 王石谷、吳歷、惲壽平、王鴻緒、高士 奇、楊齊、馬元馭、徐乾學等人的用印 多出於林皋鐵筆。
林皋的篆刻受蘇州文彭、太倉汪 關父子、常熟本地沈世和等的影響和 啟發,頗有心悟,時出新意。他所刻的 朱文印,轉角圓潤,純凈典雅。“杏花 春雨江南”一印,堪稱林皋篆刻的代 表作。此句乃同屮佳句,境界柔美,令 人遐思,為歷代藝術家們所讚賞,於 是,紛紛入畫、入書、入印、入歌…… 它引發了無數文人的情感共鳴,撥動 了無數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柔情,喚 起了長久思念的情愫和心境。林皋此 印風格雖近汪關細圓朱文“春水船” 一路,但沒有停留在汪關平整精工的 創作層面,而是有創新提升。章法上, 落落大方安排“六等分”,分朱布白亭 勻妥帖。線條自然流暢、俏麗秀挺,剛 直屮帶有弧意,顯出線條的流動和張 力。點畫交叉、銜接處看似漫不經意留下的“焊點”,與絲絲懸垂之筆自然 過渡,宛如春雨中的垂柳依依、杏花 點點。滬上韓天衡先生評價說:“觀其 此作,篆刻洗鍊,章法穩貼,用沖刀f 於溫穆中透露出挺峭的英邁之氣。以 整件作品論,境界俏麗平和,貼切間 義,饒有文人治印的書卷氣。”西泠印 社葉一葦先生評析:“假如用丁敬的 高古拙樸,就很難表現出杏花、春雨、江南這樣的情景。而林皋的秀麗,卻 托出了這個境界。”
再如林皋“晴窗一日兒回看”印, 七個字中五個字是完全對稱字形,“晴”之右、“看”字下部之目、上 部二向上弧線也都局部對稱,法度森 嚴,功夫了得。章法則完全不間於“杏 花春雨江南”,佔地隨字形繁簡精心 設計、周密處理。勻凈光潔、平正秀麗 的鐵線篆端莊大方,毫無板滯或雕琢 做作之感,每個篆字之間均無粘接, 雖字字獨立,卻氣息貫通、疏密得當。
“晴”、“兒”二字向上的筆畫與邊欄 相接,使得印文與邊框血脈相通、渾 然一體。我們賞讀這方傳世精品時似 乎可以感受大師在常熟的寶硯齋,丹 青翰墨之餘臨窗遠眺,見十里虞山鬱鬱蔥蔥,千頃尚湖微波粼粼,晴空一 碧,雲蒸霞蔚,江南福地物阜民豐,隱 約可聞游文書院琅琅書聲、焦尾泉邊 泠泠古琴,令人浮想聯翩,寵辱兩忘……這是一種文人理想中的至高至美境界。沙孟海《印學史》,方去疾《明 清篆刻流派印譜》,吳頤人《篆刻五十 講》,吳頤人、舒文揚《古今百家篆刻 名作欣賞》,趙昌智、祝竹《中國篆刻 史》,葉一葦《篆刻欣賞》等許多篆刻 書刊都將林皋這兩方細圓朱文印章作 為藝術經典來欣賞和學習。
汪關的篆刻追溯漢法,布局嚴 謹,刀法流暢,富有凝練之美,能夠 在工整腴潤中兼有疏宕剎落的情趣, 始創破邊並筆的藝術手法。林皋效 法汪關,運刀嚴謹,但在白文印中運用破邊、並筆的技法卻不多,點到為 止,但求精微。可見林皋對前人的學 習借鑒也是有所取捨的,“學一半, 棄一半”是明智的學方法。林皋治 印,閑章最多,姓名印次之,齋館印 更次之。一般認為刻多字間句印是 篆刻創作的難題,難在方寸之屮全局 章法的和諧妥帖、分朱布白的重心均 衡、各字篆法架構的協調呼應等。一 印多字之中只要有某一字、某一處畋 筆,就如美人之吵一目、壯士之折一 肱,令人扼腕痛惜。林皋卻在多字印 上更能顯出他的大師功夫,或流暢綿 密,或沉穩精嚴,“無一字不合法, 無一筆不靈動”,不愧為清初印壇上 有突出成就的大師。
林皋篆刻大多以沖刀為主,追求線條的勁挺流暢、穩實明麗,但仔細端詳大師印稿,並非僅僅只使用單一 沖刀的創作手法。他很多印章的線條 明顯使用了切刀技藝,抑或是以沖、 切刀相結合創作完成。印痕中可見以 刃切石、刀桿起伏的軌跡。林皋印中 垂直之畫的收筆端往往含有銳意, 略如三國時“天發神讖碑”一般,轉 角方折,稜角分明,且凸顯出“懸針 豎”刀鋒的凌厲。同時,他刻白文印 的轉角處,也有不少故意收刀留駐 處,寧可留有餘地也絕不過頭。這種 刻白文的轉角手法至今仍有不少印人 效仿。他的一些白文印可看出他對於 漢鑄印的章法布局融會於胸。以方正 朴茂取勢,筆畫蒼古老辣,字形工穩 大方,頗具陽剛之氣。刀法穩健,線條遒勁,不事修飾。布白嚴謹有度, 疏密處理得當。特別是用方折型切 刀,可視為浙派先聲。從林皋印章原 石還可以看到,他刻印精細,習慣深 刻,朱白文線條的坡度都較陡,特別 從細白文印推測,他所用刻刀的刀刃 大概不寬。印文完成後他還細心收 拾,挖底非常乾淨平整。
藝術大師的功力並非一定要在 劍拔弩張中才能體現,更毋庸靠“醉 筆”、“醉刀”或“花臉”、“雜耍” 來故弄玄虛,在林皋篆刻平和超邁的 境界中我們一樣能感受高超的藝術境 界,且更加回味無窮。
後世宗師
林皋從小酷愛金石篆刻,為研習和取法古人的傳統,他曾經收集了古 銅印一千餘鈕,終日玩賞臨摹,並拓 為譜錄。他一生創作勤奮,將所刻印 章拓成《寶硯齋印譜》。同時代的文淵 閣大學士王錟稱讚他:“鶴田林子,虞 山快士,究心斯道,獨追正脈,其鐫刻 渚體,全用漢篆,不雜史籀及鍾彝敦 盤之文,雖海內名家雜出,精於篆學 者,畢竟以林子為當代獨步。”婁東畫 派創始人王時敏的三子王撰評價說:
“虞山林子鶴田,妙年博雅,自幼於篆 箱之學,潛心研究,故其鐫刻,於今日 為最精。”誇讚林皋篆刻“純熟之至, 迎刃而出,自然渾融,具有天趣”。詩 才兒與錢謙益齊名的吳偉業之子吳璟 在《寶硯齋印譜》序中寫道:“少好六 書之學,一見便得深意,挾其技游公卿間,所到車騎輻輳,門限為穿。”林 皋之聲名,可想而知。後乂陸續冇《林 鶴出印譜》、《林鶴田印書》、《林鶴田印存》、《林鶴田印稿》(上下冊) 等傳世。
林鶴田篆藝之精絕見重於當時而影響深遠。幾百年來他的印風經久不衰。特別是他取法秦、漢、宋、元, 致力於工整一路,作品端莊秀美、淸 勁明快,初學者從他入手容易登堂入 室,得益匪淺,所以歷代學習借鑒者 眾多淸乾隆間汗啟淑《續印人傳》 稱“兩浙久沿林鶴田派……”方去疾 先生稱:“林皋章法嚴密,刀法工緻 挺拔,為時所重。他的流風廣披浙 兩。” 又椐載,乾降年間曾僑杻常熟 的安徽人吳晉“刀法受林皋影響”,刻有《知之草堂印存》行世。湖北的 吳先聲“與林寒同時,刻法相近”。 休皋聲譽歷康熙、雍正、乾降、嘉慶 數朝百餘年而不衰,直至道光、咸豐 之際,丹徒的箸名篆刻家也桂生因學 林皋極神肖之能,成《問經堂印譜》 而一舉成名。百多年後上海奉賢鞠履 厚的印譜《坤皋鐵筆》屮曾摹刻有林 皋的“晴窗一日兒回看”。當代篆刻 人師陳巨來以印風工穩聞名於世,細 閱朱文被世所公認為“近代第一。 他的圓朱文印明顯有林氏遺風,且很 有意思地與鞠氏一樣也摹刻了林皋
“晴窗一日幾回看”印,章法、沖刀、 邊欄幾乎畢肖,篆法基本一致,用 心審察,僅“窗”字下部篆法稍改;
“日”、“回”和“看”下部的 橫向拉伸更顯寬博;全印線條的圓勢 中略增加了勁直方整。這穿越時空數 百年的經典傑作“翻唱”值得我們對 比、玩味。
常熟歷來崇文重教,盛行讀書 藏書之風。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之一 的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有秦漢及 唐宋以來官私銅印、元押、石章等甚 豐,咸豐年間曾輯家藏篆刻成《鐵琴 鐧劍樓集古印譜》行世 。 1937年因避日寇戰乩,主人把藏印埋在古里鐵琴 鐧劍樓院內。1976年,瞿氏第五代傳 人瞿旭初尋舊跡挖掘出土,並秉承瞿 氏高風亮節,將這些珍品悉數捐贈家 鄉政府,其中即包括了林皋篆刻原石 53枚、印面79方(因有部分兩面、多 面印)。這是我們研究林皋篆刻藝術 極其珍改的權威實物和無價之寶。
趙古泥弟子朱子鶴先生是常熟藝 壇名家,詩、書、畫、印兼能。雖客居 他鄉半個多世紀,但對家鄉的赤子情 懷始終如一。2001年,他多次謝絕了 外地有關文博部門的收藏徵詢,毅然 同其師兄龐士龍先生的家屬一起將珍 藏一輩子的林皋印譜五種六冊捐贈紿 家鄉博物館,使林皋這位虞山派開山 鼻祖的作品真正物得其所,回到了文 化底蘊深厚的虞山尚湖的懷抱。常熟 博物館時任館長錢浚先生慧眼識珠, 立即組織處山印社朱家炎等專家將 原有館藏《寶硯齋印譜》、朱子鶴龐 士龍捐贈印譜、瞿氏所捐林皋原石等 進行楮心整理,補全不足的部分,剔 除各本重複出現者,實際彙集1874 方,交上海書店出版社正式印行大型 《林皋印譜》。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 解林皋當時的文化活動、社會交往、藝術地位、篆刻評價等,出版時保留 了原《寶硯齋印》前康熙時期吳地 名流所作12篇序言和和林皋本人的一段 附記。同時,在印蛻之前攝錄了 88幀 林皋篆刻原石照片,使讀者可以對林 氏的印石經營、用刀深淺、刻款手法 等一目了然。可以說,常熟博物館《林 皋印譜》是目前海內外研究林皋篆刻 藝術最具權威性、學術性、豐富性的 珍貴資料,對海內外篆刻界、文博界 收藏、整殫、研究、學巧、傳播林皋的 篆刻藝術,將起到極大的作出。
虞山印派自開創者林皋之後,薪 火相傳,常熟的綮刻藝術不斷在繼承 中創新。新屮國成立之初建立“政協 金石組”,1983年成立“職工書法篆刻 研究會”“市書法篆刻工作者協會”,
1988年成立虞山印社,2002年建立虞 山篆刻館,又於“吳文化第一山”虞 山北麓開闢了 “虞山印象”人型摩崖 篆刻景區。常熟被譽為“篆刻藝術之 鄉”。虞山印社承辦過中國書協篆刻 委會議,編輯印集數種,歸之春整理 了《林皋藝術年表》等,篆刻的培訓 汫座、展覽交流、命題競刻、宣傳研 討、搜集研究、社刊編印等也與時俱進。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