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书画篆刻大家赵叔孺,不刚不柔曰和,好学不怠曰敏

赵叔孺,名时棡,字献忱。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卒于民国34年(1945年)3月,享年72岁。他毕生孜孜不倦于书、画、篆刻诸方面的创作和研究,还精于鉴识古代文物,颇负时誉。

赵叔孺出生于官宦家庭,世居宁波水凫桥。父名佑宸,号粹甫,官至大理寺正卿,称廷尉公。曾以名翰林简放江苏江宁府,次年调守镇江府,任内生叔孺。镇江府旧名润州,府署筑在山上,相传为吴大帝(孙权)故宫遗址,生其间者谓主吉祥,其父因为之起名润祥。

叔孺童年时即表现出艺术天禀,据说幼时就能画马。1881年,叔孺年甫八岁,其父调补江宁府,春节宴会宾客,席中有一位闽县林颖叔方伯,闻叔孺能画马,要他出来相见,当众挥毫。叔孺应命立刻画了一幅神逸的奔马,一座传观,诧为神童。林颖叔极为赏识,次日请冰人说婚,许其七女为叔孺配,至17岁迎娶过门。这是他青少年时代的一段佳话。惜林氏夫人不寿,于38岁时就去世了。赵叔孺19岁时,他的父母亲和祖母徐太夫人先后去世。

青年时代的赵叔孺,在艺术上已卓有成就。23岁时即辑有《二弩精舍藏印》一集。“二弩”是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为蜀汉遗弩,是赵家珍藏的古文物,因名其书斋为“二弩精舍”,叔孺晚年自号为“二弩老人”。

从28岁到38岁的10年间,赵叔孺先后做过同知、通判等几任小官。从他的性情淡泊、爱好金石书画来看,做官恐怕也是权宜之计。故自辛亥鼎革以后,赵即杜门不出,销声匿迹于海上,以烟云为供养,以翰墨为嬖娱,还其本来面目,得到真正归宿。鄞人张于相所撰赵叔孺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服阕入都,历署福州平潭同知,兴化府粮捕通判,福州泉州二府华洋同知,加运同衔。所至有政声。会遭国变,挂冠归里。性恬退,不乐于谒。是时君犹年壮,而大理公门生故旧,改元后颇多通显。佥讽君再出。君笑谢日:‘士贵适性,余雅耽金石书翰,玩而老矣,何用外求。’困自镌一印以见志……”

赵叔孺的艺术造诣,获益于岳家颇多。他在25岁年上,因纳资以同知引见,分发福建,寓岳家。其岳父林颖叔也酷爱金石书画,收藏极富。翁婿二人志同道合,十分相得。赵在岳家得见许多古代文物藏庋,喜出望外,便专心致志攻读三代吉金文字,钻研唐宋元明古迹,苦学书画,如此三年,成绩斐然。在36岁时(宣统元年)编拓出《二弩精舍印赏》八卷,内集明、清名家篆刻,蔚成大观。赵叔孺自己也飤是一位古物收藏家。他庋藏的彝器宝鼎很多,有商鼎、周叔氏宝林钟、仲五父敦、魏景初帐构铜、梁虞思美碧玉造象等等,都很珍贵。由于他收藏富、阅历深,故鉴别力也很强。他的鉴定,极为海内名家所推崇。

自38岁起,赵叔孺和哥哥赵时桐携眷到了上海,居虹口华德路;第三年迁至提篮桥三福里。这时开始,赵叔孺便以篆刻、鬻字画为生。他广交朋友,如鄞县高振霄、上虞罗振玉、余杭褚礼堂、杭县王福庵、丁辅之、四川张大千,都乐于折节相交,尊赵为金石之学泰斗。

民国元年(1912年),赵叔孺编辑了《汉印分韵补》六卷。这一时期,是他艺术上的黄金时期。各地慕名来求墨迹和治印的人,络绎不绝;登门求教、愿执弟子礼者也接踵而来。在他48岁时,有平湖陈巨来、永嘉方介堪、吴县潘子燮等先后来学,以后深得师承。陈巨来,方介堪的篆刻,也誉满艺坛。陈巨来长圆朱文印。大凡南北耆宿所用印章,多出此两人之手。潘子燮精于山水画;另一高足叶露园擅长花卉;其他门人如俞叔渊、赵卫壬、厉国香、张鲁庵等亦蜚声海内。闻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亦为赵氏门人。综其一生,所收门人约60余人。 赵叔孺于52岁时,编成《古今文字韵林》六卷;68岁时,又刊行《二弩精舍印谱》六卷,内有自刻印三百钮,堪称代表作品。他的撝篆刻,得力于前辈赵叔,取浑厚、圆融一路,白文仿汉铸印,朱文撝则参以周泰小铢。旁及镜铭。近百年来,印人辈出。赵之谦(叔)集徽、皖、浙三派于一身,功侔造化。赵叔孺又承其家学,取精用宏,另成一家,时人推为二百年来叔孺第一。

赵叔孺自51岁起,每逢元旦,黎明即起,焚香静坐。少顷,即自刻纪年印一方,以志快意。如此直至去世前22年间,未尝中断。

晚年,他在艺术上已炉火纯青。68岁时,在为他的学生裘荫千所刻的一方朱文印“月上簃”中,浑厚圆融,天趣横溢;四面边款《月上簃小记》凡270字,笔画苍劲。高龄犹能在这一方寸之间刻制如此精湛的杰作,令人倾倒。

赵生平精研古金石学,对三代彝器,多究心其文字,故篆刻乃臻上乘。他对篆刻的历史知识,也很渊博。在给印友的印谱上题序时,每每把这些知识及其精辟见解写上,举凡篆刻的起源、印章的由来、印谱的钤拓收集,都能历数其年代沿革,教学后人。他题《张鲁庵藏印序》中云:

“篆刻之法,肇自列国,盛于秦汉。当时儒者轻之。杨子云以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自有宋晁王颜姜诸公倡导以后,士人风从,于是篆刻遂成专学;而印之百谱,亦自此始。……自明人集名人手刻,钤盖成谱,逊清诸家,亦遂踵行。”

又在《秦汉小私印选序》中云:

“印之传于世者,秦以前曰铢,汉以后曰印;印分官私。私印文字较见工整,后之学者,多取资焉。自宋宣和创为印史,厥后集印者代不乏人。”

其在《何雪渔印存序》中云:

“文土刻印始于宋元,其间率用犀象角木之属。逮明王元章以花乳石为印,篆刻之学,始渐昌明。” 以上足觇其对金石篆刻历史典故研究之一斑。

赵叔孺一生大约篆刻了一千钮印子。我在一本《赵叔儒先生遗墨》中看到了一小部份作品,代表性的有:汉白文“仆累庐”、“特健药”、“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照读楼”、“听涛轩”诸印;朱文有仿宋元印“云怡书屋”、“安和室” “破贴斋”、“七姊八妹九兄弟”、“月上”等印,皆琳琅可观。

到了晚年,他对于篆刻一事,渐渐推举学生陈巨来、方介堪两人去做。

赵叔孺在上海时,由亲友及门人发起,曾有过两次祝寿活动。60岁时(1933年).在老北门安乐坊章显庭房子祝寿,慈谿名士陈屺怀为他撰写了寿文;70岁时(1943年),假座大东酒楼祝寿,同邑张于相为其撰写寿文。这两次祝寿活动,与其说是庆筵,毋宁说是一次艺坛名流的会师,使人想起古人在兰亭修禊的事来,果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聚。

赵叔孺和他的门人子弟,于1942年在上海大东画厅举行过第一届赵氏同门金石书画展览会,堪称艺坛盛事,这已是他69岁时的事。

赵一生之中,绘画大约不过百帧,算不上是一个多产作家。但他的画虽少而精,有“一马黄金十芴”之称,足证他是擅长画马的。他所绘的山水花卉、翎毛草虫,也是师法造化,饶有情趣。其用笔直追宋元,而意工兼长,不落窠臼。由于他从小爱画马,故写作生物,注重象形,不是刻板地从古画本学来,而是从实际出发,默识揣摩,从自然中得来。时人对赵叔孺绘画的评价是:“斟酌龙眠沤波,山水绝似元贤,花鸟则兼宋法,浑厚之气,敛入毫芒。”他在49岁时,于端阳日曾写过一幅锺进士图,神采奕奕;其它卷帙,能列举其名者有:《三骏图》、《高柳饮马图》、《关山行旅图》、《桐荫高士图》、《新蚕上箔图》、《马嘶芳草图》、《五骏图》、《天马图轴》、《岁寒图轴》、《碧梧栖老图》、《八骏图》、《紫绡黄鸟图》、《春郊散马图》、《芙蕖双鸣图》、《春江水暖图》、《芭蕉白头图》;摹本中有:《临清湘小幅》、《李龙眠五马图》、《仿六如秋林觅句图》等。这些不过略举其中一部份。赵氏之画,散于各藏家,现一纸半缣,已不可多得矣!

赵氏书法,不拘一格,对李北海、赵孟及魏晋诸帖皆熟,篆隶并美;所写小篆楹联条幅,珠圆玉润,令人喜爱。其所临摹碑帖,亦均能得其神髓。他平时即常诫嘱学生及子侄辈,要求他们对临摹古迹,或书或画,勿必酷肖;但必要得其神韵,以能自运机杼,显出崭新面目为贵。他还说:“盛世文艺,必有雍穆气象,乱世则否,这是人心使然。”

艺术行家有一句话,叫做“以有规矩入,以无规矩出。”这是对艺术的高要求。赵叔孺的书画篆刻艺术,在晚年可以说是“有规矩”,又“不要规矩”。既得之天,又得之人。得天者,禀赋也;得人者,成法也。

赵著文不多,诗词更属罕见。但在画轴中偶有绝句题咏,颇具闲情逸致。年至72岁(1945年),因染感冒,寒热加剧,医生诊断为肺炎,药石无效。同年3月17日卒于寓斋。其门人为了追念遗德,恭上私谥日“和敏”,取“不刚不柔曰和,好学不怠曰敏”之意。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宁波书画篆刻大家赵叔孺,不刚不柔曰和,好学不怠曰敏》上有1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