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押印艺术发展和创新,史上陶瓷印记的三种表现方法

篆刻转印贴,刀法练习,兴趣提升,12大张240印面,39元包邮!

战国时期印章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经济于政治两个领域,战国印章在表现形式上已经非常精致纯熟, 是印章风格史上的最初阶段也是印章史上的基础阶段。 古人云: 印宗秦汉,如诗之宗唐, 书之宗晋, 秦汉印章是中国印章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印章史上的高峰期, 秦汉印章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成就已成为中国篆刻学的典范, 自元代起确立了 印宗秦汉的新观点, 秦汉印章对后来印章印章风格的影响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做用。

经过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金石篆刻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使之成为了 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 六朝以后印章开始与书画结缘, 钤印在书画作品上的印章便成为篆刻艺术得以延续数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篆刻艺术自 古流派纷呈大家辈出, 历代都涌现出众多集诗、 书、 画、 印艺术于一身的大家,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有, 赵之谦、 吴昌硕、 齐白石等。

历史上陶瓷印记的表现方法

最早发现的秦汉及以后的印陶与秦封泥是两种材质相同的器物门类, 两种器物都是以泥为材料, 虽然两种泥料有所不同, 但它们的在形成手法上却有相同之处, 都是在湿软的泥胎坯上通过玺印的压抑所产生的阴阳印记, 阳文的玺印在泥坯上经过压抑所产生的印记为阴文, 相反阴文的玺印压抑在泥坯上则产生出阳文的印记。 封泥的印记以阳文居多,这与秦时玺印绝大多数为阴文有关, 而陶器的印记阴阳都是互相存在的。 封泥在钤印时的力度不同于印陶因此印迹比较完整清晰饱满, 而印陶则是在做好的陶坯上压抑, 所以要用陶拍在坯内抵住进行压抑以防陶坯破碎, 由于顾忌陶坯的破碎所以钤印时的力 度不宜过大, 所以会出现字迹残缺的现象。

印陶的文字多以制作者姓名、 或斋、 堂、 号、 馆、 噐物名称为主, 宋代以后纪年印比较普遍。 宋代的陶瓷纪年印还是以戳子直接在瓷坯上抑压为主, 同时也有少量以毛笔醮彩料在坯体上直接书写的押印, 明清以后到现代的瓷噐的押印都是以毛笔书写或用毛笔画出来的。 总之, 纵观中国陶瓷押印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 是以印章在泥坯上抑压出有凹凸文字的押印。

有填色和不填色的两类, 此种表现手法特点是风格近于封泥文字凹凸饱满, 但在陶器上用此法比较容易, 在瓷噐上则有难度或者说不太适用, 因为瓷坯在拉坯后要经过晾干、 利坯工序才能完成, 而此种表现手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在泥坯湿软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果趁湿在泥坯上抑压好押印后再经过利坯、 挖足工序后会把压印挖掉, 如果在利坯后用印章进行抑压此时瓷坯已干, 若想在干坯上实现上述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是抑压不出文字, 二是用力过大还会使瓷坯破裂,很显然此种方法不适用于瓷噐。

第二种, 是用毛笔在泥坯的底足上直接书写或画。 此种表现手法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 但缺点是字迹不工整, 缺少金石感觉,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用戳子直接抑压解决不了 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 至今画家和工匠们画瓷仍然采用此种办法, 因为阴文的押印比较难画, 因此以阳文画押印者居多。

第三种, 用印章醮红色彩料直接钤压于坯体上平面的押印。 此种办法如果可行是最好的, 自古也有人尝试过, 但是一般都使押印缺横少捺, 因为图章醮彩料不像醮印泥一样,一是醮彩不匀, 二是水质彩料易干, 三是干后的坯体太硬所以会出现字迹不全的现象, 如果醮彩料过多或抑压力度过大又会使印面文字挤死造成印面字迹模糊不清。

瓷器押印办法的突破和创新

笔者自幼酷爱篆刻艺术, 又专业从事艺术瓷创作, 通过对两个艺术门类的融合, 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瓷器押印办法有了 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采用直接在瓷坯上特殊治印方法, 将篆刻艺术与陶瓷艺术施于制作之中, 使印章在瓷器上所表现的艺术效果与钤在书画上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 无论阴文或阳文的印章都能得心应手的表现出来, 运用此手段所表现出的押印经过高温烧造后颇具金石感, 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不仅局限于姓名或纪念印, 闲章也能够出现在瓷器上了 ,

而押印在瓷器上的位置也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来安排, 不再一味的继承传统只在底足上才能使用,使印章在瓷器上的使用更加灵活。 以下是笔者用此法创作的最新押印作品。 见图:作品本旨在于美。 唯有美才能赏心悦目 。 精品无言, 永世流传。 甜多腻人近乎俗, 甜而不腻则在雅俗之间, 甜而不显甜则近于雅。 但愿笔者拙作能如清凉小菜一样, 不苦不辣,也不属甜, 可以使人爽口 解腻, 趣味饶足。 陶瓷艺术博大精深, 作品常常带有偶然性, 有些作品是可一而不可再的。 精品无言, 永世流传。 劣品欺世, 自不久长。 艺海滔滔, 优胜劣汰, 自古皆然。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