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印度和中原汉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清宫佛堂内收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品皆为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身、语、义”三皈依的佛像、佛经、法器。这些佛教文物无论是出自元、明、清三代的宫廷制作还是藏蒙地区宗教领袖的进献,均精妙绝伦,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
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
释迦牟尼佛坐像,6-7世纪 斯瓦特 黄铜 高12.3cm
释迦佛面部泥金,蓝色发髻,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握衣角,结跏趺坐。身躯魁伟,圆领通肩袈裟,一角披于左肩后,衣纹写实,质感厚重,可见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遗风。椭圆形的仰覆莲座,莲瓣肥大,深束腰。此像头部的色彩是在西藏流传中涂饰的,按西藏习俗经常为佛贴金敷彩可以修功德。造像附满汉双文黄条:“大利益密噜什喀释迦牟尼佛,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收达赖喇嘛进。”证明此像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达赖喇嘛进贡的。
思惟观音菩萨坐像,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4.3cm
观音面相秀美,扇形高发髻,发辫梳成三绺垂于头后,肩披长帛带。右腿盘曲,左腿下伸,上身略前倾,右臂自然弯曲支在右腿上,右手食指伸向面颊,呈思惟状,左手握莲花枝,姿态舒展自如。双狮方座下加单层莲花托和宽厚的长方底,底正面刻梵文题记。
燃灯佛坐像,7-8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26cm
佛面长圆,大耳垂肩,弯眉大眼,眼内嵌银,平视专注,神情祥和。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左肩处刻多层折叠的衣纹,衣褶用波纹状凹槽表现。仿印度建筑形式方形台座,四角刻花圆柱,正前方一力士托举台面,左右两狮护卫。台面上铺厚方垫,方台侧后有跪坐男女供养人。造像形象生动典雅,仍具有印度笈多时代的风范。工艺精细,黄铜质地光亮滑润。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梵铜琍玛燃灯古佛。”
毗卢佛坐像,8-9世纪 克什米尔 黄铜 高19cm
佛双目平视,眼圆睁,瞳孔居中,微笑中略带惊奇,是克什米尔造像的独特神情。宝冠高耸,宝缯飞扬。身躯饱满,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光素的厚方垫上。工字型岩石砌块方座,两侧弟子跪坐,手持供物,正中一狮探头侧视,生动有趣。佛像略显拙笨,但铜质光滑圆润,工艺精细。此佛配有佛龛。龛背板刻汉满蒙藏四体铭文:“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大利益梵铜琍玛毗卢佛。”佛龛内贴黄签题记:“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张家胡土克图进。”
释迦牟尼佛坐像,6-7世纪 北印度 黄铜 高28.5cm
佛高鼻,大眼,厚唇,两眉相连如拉开的弓形,眉心正中白毫突出,双目微启,神情静穆慈祥。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阴刻双线衣纹,只在衣缘处塑出立体的衣褶。结跏趺坐,手作说法印。长方形多层束腰台座,厚坐垫。椭圆背光,上部镂雕繁茂的菩提树叶。背光与头后部连铸为一体。眼睛嵌银,衣缘嵌红铜线,属北印度笈多王朝造像。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桑唐琍玛密……乾隆五十年正月初二日收达……进。”
自在观音菩萨坐像,9世纪 东北印度 黄铜 高16.5cm
观音右舒坐,左手轻扶台面,手牵莲花,左腋至右膝间斜扎宽大的修行禅带,姿态轻松典雅。圆形背光,外沿呈火焰状,内匝刻一圈金刚杵,背光顶部张圆伞盖,飘饰双幡,背光后有凸起的圆印章标志,隐约可见梵文字形,模糊不可辨识。
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梵铜旧琍玛自在(观音)……(残断),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三日收达赖喇嘛进。”
白度母坐像,11世纪 东北印度 黄铜 高15.5cm
白度母面容丰腴,神态安然,发髻在头后盘成圆圈,显得自然优美,头顶宝冠只有三枚细小的冠叶,特色鲜明。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握莲茎,宽肩细腰,乳房丰圆,一条长圣线从左肩垂下绕到后背。结跏趺坐于圆仰覆莲座上,下承金刚座,台左下角跪女供养人。
附黄条:“大利益梵铜琍玛白救度佛母一尊,四十年十一月初九日,第木乎土克土……”此像是清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757-1777年)任西藏摄政的第穆呼图克图活佛阿旺强白德勒嘉措所进。
金刚手菩萨立像,8-9世纪 尼泊尔 红铜鎏金 高27.5cm
菩萨面相端庄,微带笑意。头戴高耸的三叶宝冠,冠叶刻珠宝纹,长发辫披肩,椭圆形的火焰头光与头部连铸为一体,和谐完美。上身袒露,颈带项链,左肩垂下长圣线,弯曲绕于身后,下身着长裙,一条宽帛带斜扎两腿,一端飘在身体右侧。左手紧握金刚杵,右手轻捏圆果,身材修长,比例适度,三折扭姿态弯曲自然,含蓄优雅。
地藏王菩萨龛像,9世纪 尼泊尔 红铜鎏金 高14cm
菩萨头戴三叶宝冠,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摩尼宝、麦穗。上身袒露,戴项链、臂钏和手镯,前胸垂挂圣线,坐于仰覆莲座上。圆形背光只残留下半部。外罩铜镀金佛龛,前开玻璃门,龛楣上刻“地藏王菩萨”,后背铭文:“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供奉大利益梵铜琍玛地藏王菩萨。咸丰三年八月初一日,自如是室敬请,万代供奉,虔诚顶礼敬皈依,超苦海之众生同登极乐,御笔敬识。”表明此像曾由乾隆、咸丰两代皇帝亲自供奉。
持世菩萨坐像,11-12世纪 尼泊尔 红铜泥金 高17.5cm
持世菩萨原为印度教的财富女神,后被佛教吸收为黄财神之妻,称“财续佛母”,能予人以丰收与财富。此菩萨一头六臂,头戴华丽的宝冠,镶嵌红蓝宝石。椭圆面,五官紧凑,清秀俊美。六手分持宝瓶、谷穗、梵箧、珠宝。上身袒露,装饰项圈、臂钏和手镯。下着长裙,裙摆下垂于坐垫前。丰乳细腰,身材苗条。左腿盘曲,右腿下伸,呈右舒坐式。台座、背光已失。
释迦牟尼佛坐像,15世纪 西藏 高26.7cm
此像底板贴纸签,墨书款识:“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上驾幸扎什伦布,班禅额尔德尼恭进大利益扎什琍玛释迦牟尼佛。”说明此像是六世班禅在承德须弥福寿寺(即扎什伦布)进献给乾隆皇帝的。
金刚萨埵坐像,15-16世纪 西藏 高16cm
该像模仿内地永乐、宣德时期造像而制,但嵌宝石为饰及后背无莲瓣的做法则是西藏作品之常例而非永乐、宣德造像的特点。从中可见汉藏佛教艺术既有双向交流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释迦牟尼佛坐像,15世纪 西藏 高64cm
佛像通体鎏金,灿烂悦目。造型准确,五官秀美,颇具永乐时期造像的神韵。造像背光、底座为锤揲而成,装饰狮、象等六拏具,玲珑剔透,精美华丽。其工艺风格带有鲜明的西藏特征,可称是一尊藏汉风格完美结合的造像精品。
无量寿佛坐像,10-11世纪 西藏 高18cm
佛面相长圆,身体比例合度,全身不著衣饰。左右侍立二菩萨。背光仿东北印度帕拉王朝造像式样,头光左右坐二龙王,上身人形,下身龙尾,双手握蛇。莲座下承方台,莲瓣形式简化,为西藏本地造像的技法特征。造像整体生动传神,是西藏早期造像的珍品。
文殊菩萨立像,11世纪 西藏 高24cm
文殊右手举剑,左手握莲花茎,身体略作三折肢姿。两侧站立者右为金刚菩萨,左为观音菩萨。文殊身后镂刻华丽的背光,顶部饰金翅鸟,两旁是摩羯龙、狮子、大象等。方底座由大树支撑,枝叶间镂刻跳跃的猴子、孔雀,活泼有趣。整体造型优美和谐,风格朴质,代表了西藏早期造像的特点。
文殊菩萨立像,11-12世纪 西藏 黄铜 高22.5cm
文殊右手举剑置头后,面容充满儿童的稚气,姿态僵硬。舟形火焰背光,顶立覆钵式佛塔,旁饰翻卷的双幡。仿帕拉式样的莲花座与多层折角方台简化成厚圆垫与多层束腰方台,充满抽象朴拙的意趣。造像附黄条:“大利益梵铜琍玛文殊菩萨,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收热河带来。”
观音菩萨立像,11-12世纪 西藏 高20.2cm
造像铜质,黑红光润,表面工艺精细,外形及装饰细部模仿克什米尔像。菩萨面庞消瘦,戴三角冠叶珠宝冠,长辫披肩,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莲花茎。左肩搭羊皮,身材细长,姿态僵硬,虽缺少克什米尔像肌腱发达粗壮有力的特点,但已开始显露早期西藏佛像的朴拙神韵。
观音菩萨立像,11-12世纪 西藏 黄铜 高37.2cm
观音头戴化佛冠,肩披大花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莲花蔓,左肩披羊皮,斜挂圣线,左腿跨出半步站立,身体壮健,有着鲜明的克什米尔造像特点。背光为葫芦形火焰纹,表面刻宽沟,与常见的阴线刻曲线火焰纹不同。长方形底座镂刻力士和双狮,形象模糊,工艺简略,背面工艺处理粗糙。
金刚勇识菩萨坐像,12世纪 西藏 高30cm
金刚勇识即金刚萨埵,以右手持杵、左手握铃为标识。此尊造像身躯塑造壮健有力,腰略斜扭。莲花状头光,近肩部雕二鸟,仰覆莲座下承方台,中间镂空雕二象,造型生动有趣。
手持金刚立像,12-13世纪 西藏 高21.2cm
手持金刚是藏传佛教护法神。金刚右手上举持金刚杵,左臂抬起,结期克印,大步跨出,作迎击恶魔的战斗姿态。其身形矮壮有力,面目狰狞,身上缠附长蛇为饰,形象粗犷威猛。
不动金刚立像,13世纪 西藏 高26cm
不动金刚亦称不动明王,是藏传佛教本尊,也是重要的护法神。金刚怒目圆睁,赤发上指,右手举剑,左手结期克印,持金刚索,双腿粗壮有力,足踏象头神,动感强烈,气势夺人。
手持金刚立像,13世纪 西藏 高16cm
金刚面目狰狞,怒目圆睁。头戴三叶冠,宝缯结带于耳后,火焰式发髻顶部装饰金翘鸟。右手上举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大腹,披兽皮,上刻花纹。双腿呈弓形,踏于象征欲望的人身上。
弥勒佛坐像,13世纪 西藏 高19cm
弥勒为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在藏密中常表现为天人装的菩萨相与着袈裟的佛相两种。此尊为菩萨相,造型优美,制作精良,堪称精品。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13世纪 藏西 高28cm
四臂观音又称六字观音,是由六字真言所化现的观音,为藏传佛教诸多观音形象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广受尊崇。
坐像附黄条:“大利益桑唐琍玛四臂观音菩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收热河带来。”
毗卢佛坐像,13世纪 藏西 高36cm
佛像白毫嵌金,缨络嵌银、红铜、绿松石,造型典雅古朴,装饰精美细致。
宝生佛坐像,13世纪 西藏 高33.5cm
佛像双眉细长弯曲,面相慈祥庄严,造型比例匀称,肌肤光洁圆润,肩臂厚实,腰部细小,既显柔美而又富有力量。
黄布禄金刚坐像,13世纪 西藏 高19cm
黄布禄金刚在密宗四部中充当财部、药叉部和其余世间部的护法神,亦有财神的身份。此像三目,眼圆睁,火焰眉,高发髻,头戴五叶冠。右手持芒果,左手持吐宝如意兽,右舒式坐于高台双莲瓣座上,足踏海螺。
释迦牟尼佛坐像,13世纪 西藏 黄铜 高25cm
佛面方,发际齐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态庄严。着袒右袈裟,右手结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身材壮健,臂膀浑圆,结实有力。
弥勒佛坐像,15世纪 西藏铜制鎏金 高76cm
弥勒瓜子形脸,头略左前倾,宽额细眉,细长的白毫突起于眉间,垂目视左下方,面带微笑,俊美似女性。头戴五叶冠及镂雕耳饰,颈挂缨络,腰束珠饰,嵌各色宝石,裸上身,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表现了弥勒讲经说法进入精妙之境时的神态。
五方佛坐像,13世纪 西藏 高14cm
五方佛为藏传佛教所奉主尊,此为金刚界五佛,亦称五智如来,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中央毗卢遮那佛。此组造像承袭东印度帕拉造像风格,工艺精湛,堪称极品。
释迦牟尼佛坐像,13-14世纪 西藏 黄铜鎏金 高33cm
坐像造型线条流畅,优雅生动。面部极尽静柔之态,双目细长低垂,似有一种内蕴的力量使观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外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双臂圆润,腰围纤细。袈裟承袭印度笈多时代鹿野苑艺术处理方法,薄透贴肤,边褶宽大,并饰以精美的花纹,极具装饰美感,而左肩上简单的小衣褶与双腿下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
释迦牟尼佛坐像,14-15世纪 西藏 黄铜鎏金 高35.7cm
佛头戴五叶宝冠,高肉髻,面形扁宽,弯眉长目,鼻口细巧,额间白毫嵌松石。臂膀浑圆,身形壮健。着袒右袈裟,用凸起的连珠线分出袈裟的田相格。仰覆莲座,莲瓣细长紧密,后背不刻莲瓣,造型别致。此类佛像很有特点,可能为藏南地区萨迦寺院的佛像风格。
释迦牟尼佛坐像,14-15世纪 西藏 黄铜 高81cm
佛像蓝色螺发,肉髻硕大高耸,方面泥金,修眉阔目,大耳垂肩,身披贴体袈裟,腰部收束,肌肉于薄衣下起伏隐现,刻画生动。造型比例严谨,铸造精良,是明代桑唐琍玛造像的杰作。
毗卢佛坐像,14-15世纪 西藏 黄铜 高32.7cm
佛结智拳印,手指间夹一精致的小法轮。身材比例准确,形象端庄祥和,通体无衣褶,只在裙边刻简洁的卷草纹。宝冠高耸,嵌珊瑚和松石。束发冠带与穿耳而过的帛带连结在一起,在耳边翻卷盘绕,又与围绕身体两侧的长帛连接,划出有力的弧线,静态中增加了动感,造型和谐优美。
降阎魔尊立像,14-15世纪 西藏 高16cm
降阎魔尊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有多种变相,分为内修、外修、密修三身。此尊为外修魔尊,水牛头人身,戴骷髅冠,前胸挂人头项链,右手举人骨棒,左手握金刚套索,踏在水牛身上,表示降伏阎王。主像侧后立魔尊的明妃,赤身披鹿皮,右手持盛血的嘎巴拉碗,表示对降阎魔尊的驯服与奉献。
弥勒佛坐像,15世纪 西藏 黄铜 高23cm
弥勒高肉髻,大耳下垂,眉目清秀,面呈庄重慈和之相。手结说法印,身披袈裟,其上以阴纹雕刻十八罗汉像。倚坐于“亚”字形座上,座背面刻蓝查体梵文经咒。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15世纪 西藏 高19cm
四臂观音菩萨跏趺坐,面相庄严,胸前二手合什,后右手捻佛珠,左手持莲花,左肩披羊皮,长裙刻出起伏自然的衣纹。此像吸收了汉地佛教造像手法,工艺精美。
黄条:“大利益流崇干琍玛四臂观音菩萨,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收嘎尔丹西勒图罗藏丹巴……。”“流崇干”是藏文音译,意为“来乌群巴琍玛佛像”,“来乌群巴”是15世纪中期西藏拉萨地区的著名工匠,他亲手所造的佛像称“来乌群巴琍玛佛像”,是西藏极为珍贵的佛像。
密集金刚坐像,15世纪 西藏 高20cm
密集金刚为格鲁派所修三大本尊之一。该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现三面六臂状,面部泥金,正中主面与左侧面呈忿怒相,右侧面呈静相。这三种面相被认为是所有如来金刚之身、语、意的表征。造像之六臂分别持各种法器且拥抱佛母。
空行佛母立像,15世纪 西藏 高22cm
空行母是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是代表智慧与力量的飞行女神。此像弓步立姿,头高昂,右臂后伸紧握钺刀,左臂弯曲高举嘎巴拉碗。躯体造型准确,肌肤丰满,动感强烈,充分表现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气势。
绿度母龛像,15世纪 西藏 高41cm
绿度母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乃观音菩萨之化身。佛龛二层,建于岩石高台之上,下方水池中有龙王与财神。绿度母端坐于第一层方阁中,前面装饰印度式牌楼,牌楼顶部雕刻我是小狗与双卧鹿。第二层供奉无量寿佛。此龛将西藏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巧妙地相结合,色彩鲜明,形式独特。
马头金刚橛像,15世纪 西藏 高21cm
金刚橛原为兵器,后成为藏传佛教法器并演变成护法神形象。宁玛、萨迦等教派中都有金刚橛崇拜的教法。此像为马头金刚橛神像,上身为忿怒相护法神,下身为四面金刚橛头,尖部插入嘎巴拉碗中心,碗置于圆莲座上。此像形制十分独特。
喜金刚立像,15世纪 西藏 高20cm
喜金刚为藏密无上瑜伽部主尊。萨迦派尤重此尊。喜金刚有各种变相,此为蓝色心藏喜金刚。像八面十六臂四腿,主臂拥护无我佛母。此像多手多臂工艺复杂,制作精细,动感很强。
宗喀巴坐像,17世纪 西藏铜制鎏金 高24cm
宗喀巴上师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而享有至尊的地位,他的形象标志也与文殊菩萨相同。此尊像头戴黄教的通人冠,身穿喇嘛僧袍,衣纹的处理细致自然。上师面若满月,眉目含慈,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双手各引花蔓至身侧左右肩头,花上分托经、剑,代表文殊之大智。上师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整体造型给人以平和安详之感。此尊像造型比例准确,工艺手法精到娴熟,为清代前期西藏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莲花生上师坐像,18世纪 西藏 高29cm
莲花生,古印度乌仗那国人。8世纪中叶应邀入藏传播印度金刚乘密法,创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被尊为藏密祖师、宁玛派祖师,广受尊奉。此像身披袈裟,戴宁玛派佛冠,双目圆睁,须眉卷曲,相貌带有印度人特征,写实传神。
上乐金刚立像,17世纪 西藏 高56cm
上乐金刚为格鲁派无上瑜伽密部三大主尊之一。此像四面十二臂二足,手中各持法器,拥抱金刚亥母。造型比例准确,肌肉丰满有力。像为特殊合金铸造,色泽黑中泛紫光,表面光洁滑润,是珍贵的“紫金琍玛”造像。
白勇保护法像,17世纪 西藏 高25cm
白勇保护法为藏传佛教护法神之一。此像一面六臂,面部泥金,呈狰狞忿怒相。六臂中左侧三臂手中分持叉、钩钺和嘎巴拉碗,碗内有一宝瓶;右侧三臂手中分持钺刀、羯鼓、摩尼宝。足下踏象鼻天,体态威猛。
绿度母立像,18世纪 西藏 高30cm
此像身错金、银丝,薄衣透体,突出了圆润流畅的线条及丰满的乳房。胸前饰缨络,下着裙装,饰花纹,雕刻精细。赤足,扭腰胯站立于单层莲台之上。造型及背光具有早期尼泊尔风格遗韵。
咱雅班第达坐像,17世纪 西藏 高34cm
咱雅班第达(1599-1662年),原名纳海姆哈嘉木措,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著名高僧,一生致力于藏传佛教在西部蒙古的传播,积极参与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动,在沟通蒙藏文化、保留厄鲁特民族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像底板刻铭文,说明其为咱雅班第达圆寂后由五世达赖批准,请尼泊尔工匠在拉萨所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殊师利菩萨坐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 内地 高18cm
文殊师利译称“妙德”,为八大菩萨上首,智慧第一。此像底板边刻铭文:“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财造文殊师利一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记耳。”此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可靠纪年的藏传佛教金铜佛像,为尼泊尔匠师阿尼哥所传梵式造像的珍贵实例。
释迦牟尼佛坐像,元至元二年(1336年) 内地 高21.5cm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显、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运用了汉地制作佛像的艺术手法,如多层宽扁莲瓣的仰覆莲座,莲座后背光滑无莲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题记的珍贵的藏传佛教造像。
释伽牟尼佛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2cm
佛像神态庄严和悦,身体比例准确,肌肤丰满圆润。造型吸收了西藏艺术因素,具有汉藏合璧特色,精美华丽。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是明代宫廷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金刚勇识菩萨坐像,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1cm
金刚勇识亦称金刚勇猛心、大持金刚、执金刚秘密主、金刚菩萨等,象征“坚固不坏之菩提心”与“烦恼即菩提之妙理”。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此像具有明永乐造像的典型风格。
大黑天立像,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1cm
大黑天梵文音译“玛哈噶拉”,在古印度为战神与施福之神,藏传佛教尊之为护法神之首,仍保持其原有神性。此像以铁鋄金工艺制成,座面刻“大明永乐年施”款,为明永乐造像之极品。
秘密文殊菩萨坐像
明永乐(1403-1424年) 内地 高21cm
秘密文殊为文殊菩萨诸变相之一,其造型为一面四臂,四手各持法器。此像台座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款识端正。明代朝廷往往以此类造像颁赐藏地。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