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印石产地委实不少,除人们熟知的青田、寿山、昌化外,还有内蒙古、辽宁、山东、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而不同坑口、矿洞,不同名称的品种石更是数不胜数。
仅寿山一地,能叫出名的就有近二百种,青田石品名也不下百数。其实,这中间有许多印石,尽管坑口有别、名称各异,甚至产地不同,但外观颜色,质地差别却很小,非原产地第一线的石商、石农,一般人是很难区别的。即便专家,也常常是见仁见智。
尤其是某些古印章的材质,其坑口在历史上也许仅仅是昙花一现,产量很少,当时无记载,采掘殆尽后,便销声匿迹。时至今日,一旦出现,谁都确认不了,这也是常有的事。比如青田中的灯光冻、寿山石里的艾叶绿,均为印石中的名品,史料中也早有记载,但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实物,至今仍各家讲法不一,争执龃龉不断,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想,印石是大自然造化的恩赐之物,具随意性、偶然性,不可捉摸性,几无规律可循。因此,衡定印材的价值高低,不能单纯以产地、坑口排座次。任一产地,坑口所出之材,都是优劣互见,悬殊很大。名坑中也有劣石顽种,而不起眼的产地坑口中,偶尔也可能会发现佳品良材。
比如,一块产于寿山的中低档田黄,就敌不过一枚色质俱佳的昌化田黄,也无法和上品的坑头冻或旗降石相较;一方血色芜杂,质地板结的鸡血石,甚至还不如一方灵凝通透的青田石。去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块田黄摆件,重不足200克,成交价竟达4000多万。而其他一些上拍的田黄玩件或名人印章,却仅值几万、十几万,有的还惨遭流标。个中原因,不言而喻。
看来,作为一般的藏玩爱好者,面对自己心仪的印石,有时不必刻意去关注是何品种名称,暂时弄不清,可以先放一放。也不能迷信某些什么都涉猎的万金油式的“专家”,因为印石印章为冷门藏品,好者不多,识者更少,非专一研玩之人,实难细辨。
更无须依赖所谓仪器检测判定,因为印石家族太庞大,品种过于繁杂,矿物构成均为多种化学成分的复合型,就和白菜萝卜的营养成分一样,虽可以用仪器检测,但应该是明确了对象之后再检测,而不是必须检测了以后再来认定是否萝卜白菜!
鉴于此,篆刻小站认为,鉴识印材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以颜色、质感、奇巧、珍稀、件头等方面去逐一对比,逐项品评。对这类纯天然的生成物,直觉和眼学最重要,也是最准确的。套用一句司法上的经典语:“佳优面前,石石平等”。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