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谈篆刻入门,学篆刻必先要识篆,否则便莫知所从

对于大多数的篆刻初学者而言,在你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你一定听过类似于这样的一段话:临摹汉印以及勤学篆书是篆刻入门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邓散木先生谈“学篆刻必先要识篆”。

邓散木先生在其著作《篆刻学》中谈篆刻文字的由来时开篇即说:“印章文字,断自古玺,由周秦以迄魏晋,其中有古籀之遗,有晚周文字,有先秦六国文字,有汉篆隶古文字。不通古籀,即无以识三代之彝器;不辨二篆,即无以鉴古玺之时代,故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而欲求识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否则便如盲夫无埴,莫知所从矣。”

由此可见,要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华篆刻的艺术美,首先必须了解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历程和构成因素。回朔文字发展的过程,固有其渐,始于结绳记事,后至八卦演算,再到书契。人类之所以创造文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为艺术冲动,二为需要压迫。八卦生于两仪,可称为艺术冲动。两仪生四象后演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则可称为需要之压迫。艺术的目的本不为实用,但常常在实用中产生。中国的文字不同于西洋文字,源于象形艺术,衍化为六书,既实用,又因其构架而不失艺术价值。现在常有人诟病中国文字形式艰涩而难以流通,但中国的一切艺术,均起源于文字,绌于彼而盈于此,中国文字自身的美学价值及其延伸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六书皆备的文字演变成篆书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书之祖)、盟书文、简帛文再到篆书。大篆和小篆统称篆书,主要流行于汉代之前。大篆是比较宽泛的称呼,一般指籀文和石鼓文等先秦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积极推行统一全国文字的政策,将秦国固有的籀文形体简省删改,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称为小篆。汉字发展到了小篆阶段,从笔画到结构,前所未有地表现为定型化,对汉字规范起了很大的作用。篆书的特点在于字体结构整齐,无论笔画多少,都是一笔一笔地拉长来写,笔画的疏、密、长、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

据后汉初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说:“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秦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传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省改,谓之小篆”。由此而知,小篆乃是取自史籀大篆,就籀文中简化,整齐而造成的,在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极大的影响。许慎编《说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为主要文字依据。故知小篆是一切篆体的正轨,学书法者,不可轻之。篆刻文字多用小篆担当,皆因其曲线圆写,笔画统一匀称,结体谨严,遒劲庄重,兼而有之。篆刻不同于书法,其载体、工具有特殊性,因为文字笔法的表现也必须相宜才能表现文字的线条之美。 欲完成一方好的篆刻作品,字体、笔法的设计非常重要。作者需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其次,篆刻印章必须有一定的书法修养。笔法也称篆法,是一种线条形意艺术,具有篆体文字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清人陈克恕在其《篆刻铖度》中说:篆故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笔法。

明清著名篆刻家,大都是书法家,他们讲求以书入印,要求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但印章上的篆法又不同于纸上的篆法,其要求与难度要比纸上高得多,是线条艺术的精练浓缩,“使之增损则骨肉相称,润色则婉态妍美”。如清代邓石如的“家在四灵山水间”,线条婀娜旖旎、舒展秀丽,很好地表现了对故乡山水的情思。近代齐白石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则线条刚劲豪爽、酣畅淋漓,漾溢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笔法在印面上所表现的线条之美,既要曲直适宜、纵横得法,又要笔画精到、结体自如,呈现出一定的情态意趣。如春秋战国玺印的线条奇诡多姿,秦汉印线条的稳健遒劲,表现了古人对笔法的纯熟处理。明清之际,名家辈出,篆法线条异彩纷呈,浙派的犀利刚劲,徽派的秀逸朴茂,赵之谦的简静持穆,黄牧甫的平实超逸,吴昌硕的雄浑洒脱,可谓集线条美之大观了。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