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篆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分析简叙

吴昌硕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篆刻艺术从浙派入手,继而取法邓石如、吴让之和赵之谦,且博采众长,将古代玺印、封泥、瓦当碑碣及石鼓文等融会贯通,承前启后,化古出新,从而形成了苍茫高古、浑穆沉稳、渊雅灵动的特殊面目,成为清末和近代印学流派的领袖人物。他曾在《西泠印社记》中引述:“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受其父影响,他10余岁便开始磨刀奏石,一生治印甚勤,前后长达60多:年,形成了极富个人特质的印风,对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篆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分析

然而,在诸多关于吴昌硕篆刻风格的论述中,大多采取分期评述的方法,即:早期作品取法浙皖,风格奇肆古拙;中期作品广涉古印且融会贯通,形成刚浑一路风格;晚年作品气象博大、刚劲沉稳、浑然天成。事实上,任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都有-个发展和形成的渐进过程,考量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并不需要做太多割裂式的分期。而完整地观照吴昌硕的整个篆刻历程,其实也不难发现一些贯穿始终,并且日益精进和凸显的艺术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展现于吴昌硕的晚年篆刻作品之中,同样也可以在他的不少早中期作品中觅见端倪。

特质之一:稳——放浪而不失沉稳。吴昌硕的篆刻常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最大的奥妙在于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沉稳的力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立得住脚”“压得住阵”。作品呈现的这种气质,无疑与其清末印学领袖人物和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地位是匹配的。其实,吴昌硕的篆刻虽然从浙派人手,但从字法上看,受影响更多的还是邓石如、吴让之和赵之谦,尤其是将石鼓文及古陶、封泥碑额等文字人印之后,其印文已完全走出浙派方正平稳的风格,呈现出信马由缰、纵擒自如,甚至放浪不羁的态势。

按说,这样的字法与沉稳的风格是有一定反差的,但吴昌硕却通过诸多章法和刀法上的娴熟应用,将这种反差转化成了一种和谐。譬如印作“鲜鲜霜中菊”(图 1)、“书徵”(图2)等,将边框的底边特别加粗加重,顿使整个底盘变得稳固起来;又如“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图3)、“一月安东令”(图4)、“湖州安吉县”(图5)等印,将奇数的文字通过合文的方式整合成偶数,并置于界格之中,使桀骜的文字收拢在规矩的章法之中,以增加印面的平衡感;再如印作‘“泰山残石楼”(图6)、“延恩堂三世藏书印记”(图7)等,均将印面设计成上小下大,或者将印面文字的笔画直接设计成倾向中心的斜势,如“缶无咎”(图8)、“吴俊卿”(图9)等印。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巧妙运用,使其作品具有了一种矛盾的美感,呈现出了放浪却不失沉稳的奇妙魅力。

特质之二:拙- -浑穆而不失雅致。吴昌硕追求的境界是浑穆渊雅,他在《吴让之印存跋》中说:“余癖斯者亦即有年,不究派别,不计工拙,略知其趣,稍穷其变,而愈信秦汉铸凿,浑穆渊雅之不易得及,证之让翁,吾言可信。’浑穆,是一种高古静穆浑然天成的气息;渊雅,则是发自心底深人骨髓的高雅气质。在这种审美观的驱使下,吴昌硕在诸多的印作中均注人了一种潜藏在浑穆外表下的渊雅。于是,人们在欣赏其印作的时候,往往会首先感受到粗头乱服般的拙朴和自然,似乎并不那么雅致,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却像嚼橄榄那样越嚼越有味道。

印作“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图10)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拙”气扑面,仿佛随便取了一方破章,未加构思,不计工拙,信手打凿而成,但反复观摩,便可发现那线条的变化、章法的绵密、刀工的道劲都是如此老辣,如此合乎形式的节律,使整个印面的每一个细节都那么令人着迷,且汇成了气势磅礴的整体效果;印作“竹千蕙百庐”(图11)貌似文字错综凌乱,线条粘断纠结,边框残破不全,但在杂乱的表象下,却有着密中含疏乱中有致的妙趣,尤其是那紧密错杂的文字,仿佛千竹百蕙,生机勃勃,令人目不暇接;初观“且饮墨沈-升”(图12)的印面文字,提按顿挫,从容不迫,宛若毛笔书就,笔势虽自然朴素,却并,无精致可言,但多看几眼,则会不知不觉深人到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息之中,再看那疏密有致的章法,顿觉亭亭玉立,似出水芙蓉般鲜雅。

特质之三:活- 苍茫而不失灵动。沉稳、拙朴、浑穆的风格,使吴昌硕的篆刻显得格外苍茫大气,这不难理解。奇妙的是,在这种苍茫中,吴昌硕的篆刻还处处呈现出另一番灵动的意趣,仿佛一局气势宏大的棋,被高手彻底下活了一般。这种艺术效果,同样得益于吴昌硕对篆刻技法的娴熟运用。他曾对弟子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会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为半身不遂的病人。这足以说明,吴昌硕对篆刻章法的安排是极为讲究的,再加上字法、刀法的完美配合,使其印作显得特别灵动鲜活。

如“无须老人”(图13)以书人印,刀笔融合,文字婉转生动,收笔从容舒展,充满了书法的笔意和韵味,在残破边沿的映衬下,格外高古而又婀娜;又如“海日楼”(图14)文字壮丽而流动,给人以春风荡漾、波澜壮阔之感,“海”“楼”二字的尾笔一收一展,映带成趣,那“楼”字的尾笔伸展到“日”字下方,更产生一种海上生明月的鲜活效果;再如“暴书榭”(图15)通过运用盂鼎中的刀口式尾笔和封泥中的笔画边框粘连,不仅使作品充满了苍茫的古意,还借助左疏右密、虚实相间的章法,使印面文字笔画舒展飘逸,充满灵动之美

为缅怀元配章夫人而作的“明月前身”(图16)表现更为突出,此印采用的是秦印界格布局,气息悠远绵长,而文字笔画则窈窕多姿,婉转流畅,且屡屡突破界限,给人以清新雅洁的美感和跨越时空、突破阴阳的想象空间,堪为精湛;另外还有-方篆而未刻的“吴氏雍穆堂印”(图17)为其后人世代珍藏,该印用笔苍劲老辣,篆法却婀娜多姿,虽是反文篆书,但熟练程度与正写无甚轩轾,全印虚实分布巧妙,既有放纵又有收敛,方寸之间风云变幻,令人叹为观止。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