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別署秋景庵主、散花灘人、蓮宗弟子,浙江杭州人。樹穀子。曾官濟寧同知。工詩文,善金石書畫,擅長碑版鑒別、考證,又好蓄金石,甲於一時。篆刻曾師事丁敬,兼及宋元諸家,工穩生動,醇厚淵雅,有所創新。與丁敬、蔣仁、奚岡齊名,為“西泠八家”之一。擅山水,兼工花卉。工隸書,參與鐘鼎,愈見古雅。
阮元曾說,黃易篆刻生平不輕為人作,雖至交亦不過得其一二石。這話帶着後學的尊崇。於金石考證,黃易是阮元的老師。
“小松為丁敬身先生高弟,篆隸鐵筆實有過藍之譽,嘗謂刻印之法當以漢人為宗,萃金石刻之精華以佐其結構,不求生動而自然生動矣,又謂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味……故當推為海內第一。母梁夫人……其己刻者有集《唐梅花百詠》。金壽門題曰:字字香。”
阮元對黃易的評價才真是“字字香”呢!
印面中,“繭園老人”四個字的寫法均為摹印。按照《說文》,繭從糸,從蟲,小篆作“繭”,外框的“芾”即“黹”的省形。“袁”下部寫作“凹”型的折筆。字的結體上束下長,並不是正方型。布局雖守漢法,四字均分,但是“老”、“人”二字通過筆畫的呼應,形成某種連貫和錯位,耐人尋味。
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主要是書寫性與鑿刻性的轉承。印面內容相當於是命題作文,四個字既定,挑戰在於,“繭、園”二字和“老、人”二字筆劃多寡懸殊。除了借邊處理,“人”字是否處理得當,成為成敗的關鍵。其以楔形重筆,成為最搶眼的部分,正中寓奇。
整體來看,橫豎筆劃圓起為主、方起為輔。結體的拉長或許是出於豎劃眾多的考慮。豎筆粗細不一,變化多端。橫劃有的起筆略細,收筆略重,短刀碎切,波磔成棱,善於變化,氣韻生動,造成較強的節奏感。折角與圓角的處理,刀棱顯露處,轉角多方。刀棱不露處,多圓轉。整體形成巨大的疏密反差,視覺衝擊力震撼。將“密處不容針,寬處可走馬”的美學概念發揮到極致。
邊款的書法,雖不是全隸書款字,但“大”字和“人”字的捺筆往右下疊加一刀,隸意濃厚,筆法也更加簡遠。黃易同時期書法作品中比如《臨楊太尉碑》的捺都有類似寫法。整個邊款,彷彿將摩崖縮摹納於掌中,刀筆俱見,自成一格。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