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陈簠斋致书吴云:『吾两人三十前踪迹虽疏,行年俱过六十,非以心相契,以书相通,以厚不遗,以直不饰,何以异于流俗耶。』颇有感触。转眼间,我早已年过六十,一切若昨。忆漫长求艺过程,学习、交友、感悟、乐趣,堪可回味。其远比目标重要,而艺术之审视和内省更必不少。
当今篆刻艺术空前繁荣,篆刻家之众多,印内印外借鉴之广泛、创作思想之活跃,亘古未有。为此,对篆刻艺术多样性的尊重至关重要。而我之最赏者乃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匠心独妙者。我已过耳顺之年,于事于艺则更须感恩、惜福、专注、真实。如品佳茗,不激不厉,浅酌慢品。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创作、鉴藏、旅游,为我之三修。唯此三者结合,方能感悟传统、创新;广博、专精;艺术、人生。而每当我渺小个体融合至传统哲理艺术中思考、冥想时,即益多积极乐观之人生态度,与宁静澹泊之人生境界。
修行从艺之意义与价值,还在于对中国艺术之承上启下,承先启后,有些作为和责任感。我有今日之小成,赖有来楚生、唐云、若瓢、叶潞渊等诸先生之惜爱、栽培,我常怀感恩之心,弘扬师德,亦思为年青者铺道,故所编之《金石永年》、《钱胡印范》及举办多种金石书画之鉴赏活动,均源于此矣!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