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的篆刻师宗先上溯秦汉玺印。秦汉印是什么呢?因为秦以后的印章改变了许多。皇帝的印章叫「玺」,臣子的印章叫「印」;汉承秦制,皇帝的印章也叫「玺」,官多半称「印」,太守、御史、将军称「章」。官吏通常把印带在身上,以便随时作简牍的「封泥」之用。因为白文印在封泥比朱文鲜明,故多半为白文。秦印风格苍秀,汉印方正平直,布局谨严,风格雄浑,皆为近代篆刻家仰慕的对象。
陈鸿寿篆刻又近师旁及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大约清代干隆年间,由丁敬开创的篆刻艺术流派──浙派,经过继起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的继承发展,形成了清刚古茂的艺术风格,再印坛上风靡了两百多年。由于他们都是杭州人,而西泠为西湖上妇孺皆知的桥名,因此人们便习称之「西泠八家」。其中又以丁敬和黄易对陈鸿寿的影响较为显著。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别署钝丁、丁居士、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是一位兼善诗文、书法、篆刻、画梅与金石碑版之学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他精鉴别,富收藏。治印所资甚博,举凡古玺、汉铸印、凿印、玉印,元人朱文印等都下过苦功。也曾在明季前辈作品中吸取营养,并能运以己意,自具一种古拗峭折的风致,颇受后人的推崇。而丁敬印艺的形成,一方面是取法秦汉,另一方面是借镜余明代的大家。圆朱文印,是承明人之旧。尖笔白文古文印,便是来自明人谱录。而方笔的朱文,明人魏植、梁表、朱简的作品已可看到,但丁敬善于继承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开宗立派的重要手法。他的刻款,取法于何震,落刃重,收刃轻,以单刀直切石面,错落有致。他看到汉人可以作缪篆别于《说文》的小篆,于是也大胆移用古文,隶书、俗字入印。许多字的字体驳杂,而屈伸变化,也极图案画之能事,只求章法配合,未必尽合于古。
黄易(1744—1802),字大易、一字小松,号秋庵,浙江仁和人(今杭州)。是亲承丁敬指授的得意传人。他二十岁左右,作品以颇具水平。丁敬曾说,继他而起的,一定是黄易。后人亦以「丁黄」并称。黄易遍学丁敬各体,由于专精,到了他的手里,各种体势也都更成熟、更程序化了。对浙派体势的确立,黄易有不少的功劳。他深于金石考据之学,见闻广博,又善于融会变化,因此作品醇厚渊雅,较之丁敬有所发展。魏锡曾有诗赞之说:「朱文六国币,白文两汉碑,沈浸金石中,古采杨新姿。」黄易确是较早「印外求印」的大家之一。他的篆刻,奚冈评论说:「友人黄九小松,丁敬后一人。」陈豫钟说:「余素服小松先生篆刻,于丁居士外更绝超迈。」陈鸿寿也曾说:「平生服膺小松司马一人」。由此可见,黄易对陈鸿寿的篆刻有多么深的影响。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