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片的分类,依拓法分,依墨色分,依拓制时间分

拓本依拓法、工具的不同可分为扑拓(垂直碑版上下扑打施墨)、擦拓、刷拓(平行于碑版来回施墨)、隔麻拓(在已经上碑的拓纸上再蒙一层“网网绢”,然后捶拓,拓片上就会出现丝网状,类似麻布片、毡蜡拓(拓片上施蜡防潮防蛀)、颖拓(颖就是指毛笔,用毛笔画出类似拓片的效果)等。 

▲ 擦拓 擦拓法快速而简便,但拓纸上会留有擦刷痕。如果运用得当还能起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 隔(葛)麻拓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影印本宋《淳化阁法帖》拓本局部。采集自六源的博客

颖拓 姚华 – 魏金质弥勒造像

依墨色不同可分为:墨拓、乌金拓(多施于刻帖,上纸后用棕帚反复刷擦,数遍上墨,直至乌光透亮如镜。)、蝉翼拓(薄纸淡墨拓,一气呵成,有较高技术难度)、朱拓(用朱砂代替墨汁,或用于初拓,或取富贵吉祥之意)、色拓(主要为蓝色、绿色)、瓜皮拓(文字部分用浓墨,文字间隙的空行用淡墨隔开,整张拓片类似西瓜皮纹样,少数亦有文字用淡墨,空行用浓墨。)、浓淡拓。

依使用颜料不同可分为:墨汁(最常见)、煤加胶或烟灰加胶(多用于拓制大面积摩崖,节省墨汁降低成本,但是翻阅时容易掉黑污手)、墨蜡(黑蜡涂擦的拓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较低)、朱砂加鸡蛋清(用于朱拓,蛋青起到粘附朱砂的作用。)、国华颜料等。

▲ 乌金拓 清拓《兰亭八柱帖》冯承素摹兰亭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拓纸多为竹纸,上纸后鬃刷反复擦刷,柔滑平贴后再数遍反复捶拓上墨,直至拓片墨色黝黑发亮,几可找人。此法清末明初极为流行,看似富丽堂皇,其实较为俗气,而且拓片反光,不便阅读临写。

▲ 瓜皮拓 此法多用于法帖,使人的视觉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点画字口,虚实相间,主题突出。先整纸淡墨拓,然后在字口处用小扑包单独浓墨捶拓,形成一行黑一行白的“瓜皮”效果。当然字口施以淡墨亦可,但较少见。

▲ 浓淡拓 任伯年所作的吴昌硕像拓片(局部)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封面

▲ 朱拓 汉十六字砖 – 林培养跋

依版本不同可分为:孤本(传世只此一本,文物等级中的最高级别)、善本或称珍本(通俗地讲就是进入文物范畴,已经不同于寻常的收藏品,以年代早、流传少、拓制精为基本特征)、初拓本(善本中的一种,特指碑刻出土之初的最早拓本。因各种碑帖初拓本的拓制时间不同,流传数量不同,故初拓本的文物价值亦各有不同)、精拓本(金石家监拓或出于良工手拓,多选用佳纸旧墨)、翻刻本(原碑帖尚在,依样另行刻制用以传拓,属盗版谋利性质,文物价值较低,仅有版本研究比较价值,作反面教材看待)、重刻本(指原碑帖已经毁佚,依旧拓重新翻刻,属再造文物性质,尤以官刻为佳,此类碑刻的拓本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伪刻本(原无此碑,文辞或抄录古文献或凭空杜撰,字体多依傍所要仿造时期的其他碑刻,文物价值极低)等。

依拓制时间可分为:唐拓、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民国拓、近拓等。清拓又分清初拓、乾嘉拓、嘉道拓、清末拓等,目前我们将咸丰同治以后至清末民初以前的拓本又笼统称为“旧拓”,民国拓本则多称“近拓”,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拓本称为“最近拓”(按:各个历史时期对“旧拓”“近拓”的划分各有不同,阅读前人碑帖鉴定书籍应该加以区分。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碑帖传拓几乎停滞。)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清末民初金石收藏兴旺发达,拓本存量较多。相反,如今这些碑刻躺在博物馆中,多加盖玻璃罩子,私下传拓相对困难,故“最近拓”数量反倒远远少于民国时期的“近拓”。

▲ 全形拓 马子云 – 虢季子白盘

马子云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虢季子白盘全形拓片正是其代表作。

特殊拓法如全形拓,展现佛像、钟鼎、石雕、紫砂、陶瓷等器物的立体效果,有拓有画,拓工要有较高的美术修养,深知透视原理。此技术近乎失传,应该申请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保护。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