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篆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現当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随。“印宗秦汉”成为人们初学篆刻公认的途径,其中汉官印写意印式又是汉印的大宗,写意印风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如表现刀法的粗细、方圆之变和疏密对比的结字意趣以及写意印式的分朱布白等,无不一是以其虚实互补的处理方式强化主从相佐,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以至浑然视之,尤其一些大写意的汉官印竟宛如一幅泼墨写意画,其审美意蕴,令人深思不已。具体到本课题,笔者关注到了汉官印中的丰富的审美元素,对汉官印写意性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关键词:篆刻 汉官印 章法 写意性 虚实
中国古代玺印经秦代的过渡到了汉代,在长达四百二十多年的两汉时期,其官印从西汉初期对秦印章制度的继承,到西汉中期官印制度的确立,印面形式从秦朝有界格到无界格的转变,篆法从秦印稍微有大篆意味的字法到典型的摹印篆,刀法上面从以前的铸造到凿、琢技法的丰富、完善。从印面形制、篆法、刀法等的改变,使汉印最终趋于成熟。汉印在用途上面又分为官印、私印、宗教印、烙物印等,其中汉官印的艺术价值更高,更值得我们学习。
一、专气以致柔
老子讲的“气”在中国哲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有了“气”就有了生命力,所谓人争一口气。老子认为,一旦唤醒生命原本具备的“气”,人就可以具有像婴儿一样与刚健的天道合德。思想观念中的“气”的基本特点有流动性、弥散性。气的流通以恒定,不紊乱为贵,首要条件是具有畅通无阻的空间。“气”是以与“柔”有着密切的联系,“柔”居于“无”与“有”之间,凭借各种形式空隙生发意义。老子对“空隙”的作用认识得十分透彻,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只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由此可见只有气的流动,才能使整个印面不至于死板。
二、韵律乃生意
要解释韵律这个词语,首先要弄清“节奏”这个词语以及它们的区别。节奏和韵律属于美的形式因素变化运动的规则。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后引申为泛指形式质料(形、色、声)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反复变化。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构成韵律。相比之下韵律比节奏更富有情趣,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篆刻需要节奏,更要有韵律,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中,疏密有致,动静交替,虚实映衬,大小错落,都充满了节奏,也洋溢着韵律,所以更耐人寻味。那么在汉官印写意印式中也时时刻刻充满着韵律,如:
(一)大小变化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曾言:“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这里的神气淋漓翰墨间,是指在随意自如,自成体势的韵律构成下所产生的动感效果,而“字如算子,便不是书”,则是明白地告诉我们,书法若有大小相同,无起伏变化,便不能称为书法艺术。这段话虽然在说书法,但篆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如:“蒹南阳别戈司马”这方印韵律感十足,“蒹”字中,“南”字大,“阳”字比“蒹”字小,但又比下面“别”“戈”字大,“司”字又比“马”字大,整体的节奏韵律可以看成:中大中小小大中,宛然一幅书法小行草作品。这类的作品在汉官印中很多,比如:“济南司马”“南乡太守章”都有很丰富的节奏韵律变化。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写意印一定要有大小变化,但有大小变化的不一定是写意印,比如:“庶乐则宰印”,这方印虽然也有单字的大小变化,但很难把它归到写意印式里面去,反而归到工稳印式里是没问题的。所以说大小的变化是写意印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写意印式不但要依靠大小变化,而且还必须依靠大小变化所留的空间变化,线条的质感,单字的开合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来体现。
(二)疏密变化
疏密是一种对比,一种起伏,也是篆刻韵律中的强弱之音,它的交替出现时构成韵律节奏的关键,也是写意印式的很重要的因素。来楚生说:印文笔画均匀,余所最畏,盖文字本体,无虚实疏密之致,全恃人为以布成之耳,疏处愈疏,密处更密,此汉秦人布局要诀,随文字笔画之繁简,而不挪移取巧以求其均称,此所以舒展自如,落落大雅也。
在写意印式“赤城护军章”和“明威将军”中疏密对比很明显,“赤城护军章”中“赤、城”两字和“军”的下半部很舒朗,而“护”字,笔画本来就多,按理说应该占地方最大,但是占的空间最小,“军”字的上半部收紧,下半部打开,作者甚至觉着右边部分还不舒朗,把下面的印边加厚,大面积留红。这让笔者想起邓石如的名言:“字画书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再看“明威将军”这方印,“明”字笔画最少,却占了最大的空间,“威”“将”“军”三字收紧。根据上面分析的两方印,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作者绝对有意识加大疏密对比的,不是偶然。白石老人有言:“秦汉人有过人之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越千古”。加大疏密对比,也就有了韵律,韵律一出,写意性也就大大增强。
三、弘扬写意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自80年代,西方思潮进入我国在各个领域深深的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书坛、画坛、印坛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影响。比如我们当今画坛,因为受西方素描的影响,再加上学院入学考试的对素描的重视,现代许多国画家都以素描的造型观念为思想基础,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因为造型准确为能事,虽然造型对于国画来说也很重要,但毕竟不是最终目的。南北朝时期的王僧虔1500多年前就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性质次之,二者兼得者,方可绍于古人。但是现在我们的一些国画家以“工”为能事,忽略笔墨写意的韵味,有制作化,工艺化的倾向,比如借助投影仪、借助复印机来起稿,过于注重光影,这些可以说都是西方的思维,对于用笔,用墨不太重视故笔墨里面透出来的精神力量完全被消解。技术重要,但神采、笔墨精神更重要。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曾谈到:“中西绘画拉开距离”,他认为中西绘画是两座高峰,没必要抑己扬人。那么我们中国的书法,国画最本质的精神其实就是“写意”。我们前面所说的“道”无体无形、不滞不沾、于相离相、愰兮愰兮从而决定了中国艺术家先求其意后求其形,不愿滞于物象而转求虚灵传神之趣。中国艺术审美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从传统思想中来,如果只是用中国的传统工具,毛笔、宣纸,最终重要的绘画思想,思维却还是西方的,那最后还是不可能触摸到中国绘画最核心的东西。以前中国经济、军事不如西方,导致我们自卑,但是现在应该大力弘扬“写意精神”了,“写意精神”不但对中国的书法、国画、篆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我国的国民认同本民族的精神也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在现代展览写意印式盛行的浪潮下,回归经典,剖析经典,学习经典就显得无比的重要,本课题意在从章法去分析汉官印的写意构成,提炼出里面的写意语言,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总结一套比较系统的理性思路去指导我们学习,创作汉印的写意印式,毕竟“用”才是最终目的。根据楚公的经验,认为章法是刻印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持赞同意见,所以笔者也从章法开始做分析。文章中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所分析的写意性的语言,不能说符合一点,两点的就是写意,不符合的就不是写意,这样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比如关于“气”的流动性问题上,有的印的留红不符合“气”的流动性质,但依然可以归到“写意印式”中。又比如疏密问题,有一些印有疏密变化,但用刀没有书写性,比如一部分“玉印”。所以说我们通过分析写意印式中的“写意性”一般会有哪些特征,我们在拟作、创作的时候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死板的认为“写意印式”就应该符合这几条才行,那就违背笔者的初衷了。
参考文献:
[1]方介堪.上海博物馆藏印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罗福颐.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5]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
[6]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技法、创作、教育篇[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7]陆籽叙.写意印风[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