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刀法独特,篆法三绝,杂体入印简字入印斜笔入印

一绝:杂体入印

常人篆刻,当然地讲究入印文字字体的统一,用小篆皆必小篆、用缪篆皆须缪篆。这是形成共识的,似已成为印坛金科玉律,少有人不遵循这个规则。

文人治印,更甚。因有学识,除大小缪篆,甲骨、钟鼎、石鼓、八思巴……皆可拿来入印。原体中没有的字,便要依着那个规律、面貌做出来。是个必得维持字体一致的意思。实在做不出,这个印便刻不成了。前面说的“字奴”即是这个样子。

齐氏篆刻前期,亦如此。

他曾有言:“每刻钟鼎文字,若原文只有两字,则此一印章,即无法镌刻,故所刻字为钟鼎文中所无者,须以己意刻出,又须有古文笔意,使见者一望而知胎息钟鼎文中而出”。

a5149_04

当然,只是如此说说,齐翁刻古文印极少,自己践行的机会并不多。

a5149_05

到他“胆敢独造”,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就行了“大逆不道”之事,破了这个规矩。

此翁“以己意刻出”了许多字,却非“一望而知胎息# #文中而出”了。

读齐印,很多字从字形特点、从笔画风格来看,亦篆亦隶亦楷亦魏亦行,或篆中有隶有楷有魏有行,甚至于不知归进什么体里法里。如他的“山、画、平、古、土、上、门、多、月、西、五”之类的字。

a5149_06

有人在研析齐印时,说某印中某字是隶书、或楷或魏或行。如下面诸印:

依笔者看来,这只是后人的牵强或想象,是自己陷于“字奴”的禁锢里,低看了乃翁的境界。

齐印中,除偏旁尚用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篆书的形式,如“亻、木、扌、艹、阝”之类,其它局部的结体随心所欲,完全不受字体的约束,也不顾忌字体统一的常法,有太多的不合篆体规例的形制或笔画。

显而易见的是,齐氏结字时,是不会着意地去考虑这一笔要用楷、那一笔要用隶的。就那么写、就那么刻,就成了那个样子。

除上面五印,又如下面六印,你看这些字的形制或笔画,如何来论定是什么体何种法呢?而这类的字,在齐印中太多了。

a5149_07

管它什么体什么法,只要合体合法就行。以齐氏的性情、看齐氏的所为,这大概就是他的想法。

a5149_08

齐氏与人谈书法时,留下了一句名言:“字就那么写,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是真性情。

a5149_09

a5149_10

a5149_11

齐氏治印的字,是个“杂体”。

齐翁治印前期,学丁敬身、黄小松、习赵之谦、黄士陵(黟山派开宗篆刻大师黄士陵,黄牧甫篆刻欣赏高清),摹三公山,天发神,取法古玺、封泥……虚心之极、勤奋之极。

但是,不论学谁法谁,齐氏并无意于模仿、追随,更不会进门入派,更多的是了解、借鉴、参考、研究,以“拿来主义”广取众长,致力于走出自己的路子。终至厚积薄发,实现“衰年变法”,自成一家。

体现于其篆法结字,便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面貌:“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无门无派、无拘无束、无法无体。

所以,与其说齐翁“杂体”入印,不如说是“无体”。

以老子学说,圣人之为是“无为之为”。“无体之体、无法之法”,当是印人驾驭文字的最高境界。

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齐氏虽然如此大胆大量地使用杂体入印,但不至于乱来一通,是有一个底线坚守着:总要使印面大方得体,有美感、有品味。这就是考虑到章法、刀法的需要,或与章法、刀法相配合。结字再随意,也不能乱了章法、悖了刀法。所以,从印面效果来看,他那些杂体,往往用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既别出心裁、又妙趣横生,既清新简洁、又韵味悠长。

这就是齐氏超越前人、异于常人,能开宗立派的一大因由:只做“印奴”,不做“字奴”!

如果说,赵之谦以他独特的小篆入印,能称之为治印的“赵体”,那么,可以将齐印的用字,称作“齐体”。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