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印为当代篆刻注入新力量,当代陶瓷印章的独特魅力

摘要:陶瓷印的制作及创作包含陶艺制作、书法创作、篆刻创作、图案纹样创作等,因其材质的特性与优势,与石印不同的创作手法与面貌,被广为接受,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投入其中。本文通过对陶瓷印历史的梳理及当代陶瓷印现状的分析,将当代陶瓷印的独特魅力以及传统文化魅力呈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的。

关键词:陶瓷印;创作 ;发展

一、陶瓷印的历史

陶瓷印是以陶土、瓷泥为主要创作材料,经过一系列设计创作过程之后烧制而成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陶瓷印分陶印和瓷印两种,在《中国篆刻大辞典》中“陶印”即“陶质印章”,“瓷印”的定义为“瓷质印章”,后来大家习惯于将“陶印”和“瓷印”一起称为“陶瓷印”。

陶瓷印起源很早,史前先民会在陶器上面刻划一些符号。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产生了陶文,再后来这种艺术形式被运用到陶瓷印中进行创作。根据出土的考古文物材料显示,许多陶制的印模或印范已经有了早期陶印的基本模样,有印面、印台、印柄的部分,其主要用于陶器纹饰的制作,已经初步具有印章的功能,现存已发掘最早的“陶印”是商代陶制印模和陶制器具上的印迹。瓷印始于唐宋时期,多见于宋元。明代印学家甘旸在《印章集说》中提到:“上古无瓷印,唐宋用以为私印,硬不易刻,其文类玉稍粗,其制有龟钮、瓦钮、鼻钮。”宋代金石之学蔚然成风,上层文人对于治印的兴趣大增。《风斋藏南宋瓷印》中记录156件印章作品,大部分印章是由模印压制而成,包括藏书印、名号印、姓氏押记、闲章等,其功能也分为凭信用印、书信用印、文房用印、姓氏押印、佛道用印和图像吉语印等,可见陶瓷印的制作是寻常可见的。

二、陶瓷印的特性

一件“陶瓷印”的章体需由黏土或矿物岩体制成,经过一定温度的火烧制并且有“印章”的特性。与传统篆刻材料有所不同,陶瓷印的创作过程更为复杂多变,但也更为自由。陶瓷印大多是由生坯刻制,质地松软,便于镌刻,用刀需要节奏感,具有应手辄落的感觉,可毫不费力地将印面刻大,即使一个小孩子也可轻松完成印面的刻制。而传统金属宝石、花乳石类等材料,质地坚硬,刻制过程中用刀需较大力气,且用刀多有局限性。

与传统篆刻材料一样,陶瓷印的刻制手法也是多样的。在不同湿度、不同硬度下,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甚至可以是一根铁丝、一根树枝等非传统刻刀。由于材料的特殊性,陶瓷印刻制完成后须烧制成型,高温烧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轻微的变形,这种变形不可预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烧制瓷印的难度。烧制后的陶瓷印印面效果往往出乎创作者意料,有一种自然原始的味道,这种效果带有一定的写意性与模糊性,正迎合了当代视觉文化审美经验的需求,多为创作者所喜爱。

印章作为一件艺术品,可欣赏的部分不仅有印面,其造型、材质、色泽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金属宝石、花乳石类等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从开采到最后制成印章,需经过多道不同的工序,且工序复杂艰难,无法由一人独自完成,开采哪块石头、制成多大尺寸、印钮雕刻风格等,需要不同的工匠配合完成,由此可能造成艺术家无法掌握印章整体方面的表达。而陶瓷印的制作过程,不只是刻划的形式,而是整个流程创作者均可参与。比如说对于印坯的设计,对于印形的把握,制作印坯和印钮,再到印面刻制、上釉、烧制,这其实都是一个个创作的过程,整个过程艺术家完全可以参与其中,把控每个制作步骤,充分表达自身情感,直到最后的烧制,完成一方艺术品的诞生。

三、当代陶瓷印的兴起原因

古代陶瓷印存量不多,一是历代以来,篆刻都以使用价值与硬度较高的材料制作印章为主流,例如石印、玉印等。瓷烧后变得极为坚硬,印面不易受刀,刻制艰难,细节表达不尽人意,效果欠佳。如果先刻后烧,则印面容易凹凸不平,难以控制,钤盖非常不方便,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用性。

当然,古代陶瓷印章的制作兴衰与当时的生产力存在很大关系,时至今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陶瓷印有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也掀起了陶瓷印的新话题,许多著名篆刻家和篆刻艺术爱好者在陶瓷印艺术的发展上做了许多的努力,他们推陈出新,研究篆刻印章材质的新特性,进而再次创新。

那么近年来为何又兴起陶瓷印呢?其一,对篆刻刀法的解放。传统篆刻以金属宝石、花乳石类等为大宗材料,继而归纳出“字法”“章法”“刀法”作为篆刻三大法,称为传统篆刻的技法和理论上的依据。而陶瓷印質地松软易脆,为刀法带来了解放,篆刻创作中根据印坯的湿度和硬度多种工具可以刻制,刻刀的维度进一步打开。印体为湿坯的话,甚至可用指甲盖划动,当真有一种运刀如笔、挥洒自如、畅快淋漓的感觉。

其二、创新材料带来的创作观念改变。西方当代艺术中有一种理念是“材料创新观念”,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陶瓷印作为治印的“新材料”也为篆刻带来了改变,不同的创作者对陶瓷这种材料的感受与理解不同,陶瓷印材料的特殊性可使用多种工具,刻时运刀自如、松紧得易,使印面有大开大合的艺术效果。也可随意在印面上刻划,而后再行收拾,用“瓷”治印,使篆刻艺术从工匠师傅的手里解放出来,在篆刻历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三、烧制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审美期待。传统治印在刻制之前便会设计印稿,而后转印到印体上,不需要再做处理。陶瓷印一般由黏土制成坯体,在湿润含水的状态下刻制,之后在高温中煅烧成型,当温度值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发生化学反应,使坯体收缩,密度大大提高。这是人为不可控制的,这种不可控制性正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刻石印没有的。也正是由于陶瓷印制作过程的偶然性与自由性,更能展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使得当代一大批艺术家钟情于陶瓷印。

其四、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制作便利。古时大规模制陶活动均在窑口附近,如今信息的智能化,制陶工艺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个体也可独立完成制坯、刻制、上釉、烧制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型号的温控电窑可为小型陶艺工作室使用。有的创作者将刻好的坯体打包快递给窑口,这样便利的物质条件为陶瓷印爱好者提供了便利。

陶瓷印古已有之,随着当代专业篆刻展的兴起,印章虽还有实用功能,但在当代已不再是书画的附属品,它作为一门与书画并列的姊妹艺术,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中国人是喜欢泥土的,那种从泥土中带来的親切感和生命力,使篆刻从内容、到形制、到技巧的一系列变化,突破了传统印章的束缚,造型不断丰富、印面不断放大、刀法不断创新,这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尝试,还是一种重新建构的过程。我国陶瓷历史辉煌悠长,名扬世界各地,将汉字制于陶瓷艺术上的陶瓷印,是把我国陶瓷印汉字那种独特的美和神韵展现在一方印章当中,形成另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从而展现我国篆刻艺术的精神风貌。

四、陶瓷印的创作反思

中国印章艺术是一种严谨的艺术门类,文字、章法、刀法则为印章至上三法,三法缺一,印章艺术难以为继。当没有功底的篆刻初学者介入其中时,这部分创作者没有从印章本体语言上去思考创作,而是将简单的刻划作为一种表象,可能会降低印章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缺乏完善的审美评价体系,是当代陶瓷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否定初学者的介入,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对陶瓷印的一种宣传。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立项。2018年,“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启动,此项目集结了国内一流的篆刻创作者研究陶瓷印,高效地宣传了陶瓷印艺术,为陶瓷印作为一门学科应当建立较为完备的理论创作研究体系做出了贡献,对陶瓷印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技术进步带来新材料、新工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印章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它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字体系,更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人们对陶瓷印热情满满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如何对印章艺术的本体进行更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将陶瓷这种材质的巨大潜力释放到印章中,又能表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甚至拓宽印章的审美疆域、引领篆刻家的创作观念,需要我们义无反顾地在陶瓷印这片热土上奋力耕耘。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上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2.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下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3.陈舒婷.陶瓷印创作初探[D].山东艺术学院,2018.

4.刘佃坤.陶瓷印的产生与流变[J].齐鲁艺苑,2017(03):54-59.

作者简介:

冯冉冉,设计学硕士,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实验艺术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