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生成的一种艺术,其艺术价值日益为人所重。篆刻艺术发展到晚清,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流派格局,从技法到理论已趋于完备、成熟。到了近现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印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流派的门户之见,而是从先秦印到明清流派之间融会贯通,锐意创新,形成个性突出,面目新颖而多元的局面。又因近代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有吴昌硕、黄士陵、钱瘦铁、王提、陈师曾、齐白石、赵古泥、邓散木、来楚生、陈巨来等。在这些名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
小小一块印章之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随着中国文化热的升温,当下篆刻艺术市场正处于主动建构阶段,这种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是很值得关注的。
吴昌硕刻青田石沈曾植自用印
吴昌硕的篆刻得力于他的书法,而他的书画又受益于他的篆刻。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其中钱松对他的影响最大。后习新皖派的邓石如、吴熙载,同时对赵之谦十分钦佩。吴昌硕的印章形式同样十分丰富,先秦古玺和秦汉印的铸、凿、封泥和以他独有的石鼓文体式,均能表现得妙趣横生,不囿成法,标新立异。在印边的处理上,不拘古法,变化多端,时出新意,扩展了篆刻艺术形式美的寓意。观此印印风,是以吴氏石鼓文书法入印,参以古封泥的形貌创作而成,于不动声色中巧加挪移,令人移易不得,字势、笔意及历代金石碑碣文字的造型特点,使结体开合挪让,圆中见方,无不体现出古意奇趣。
评:章法受其画风影响,朱白对比,轻重疏密,以整体博大的气势,表现出独有的审美情趣。
黄士陵刻寿山石俞旦自用闲章
黄士陵在篆刻上,独树一帜,堪称一代宗师。黄士陵的篆刻,始学邓石如、吴让之,并涉猎浙派诸家,尤其赵之谦对他的影响最大。他曾得到过盛昱、王懿荣、吴大徵等名家的指点,又有机刽專览了周、秦、汉很多金石文字、文物,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学识大进,因而才能融会各家。黄士陵的入印文字涉及面极广,而且能融会各种体式,成自家之法,较赵之谦更进一步。此印可见其篆刻章法,粗看安详平和,细审却疏密对比,平中见奇,且格调高雅,书卷气扑面而来。他曾在印跋中说:“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可见他的艺术主张与创作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与吴昌硕又是完全相反的。他们各取不同的审美道路,又同样登上了篆刻艺术的高峰。评:黄士陵的篆法取全文并以极平实恬淡的气格出之,强调秀劲、含蓄、深沉、幽默而耐人寻味。
齐白石为陆质雅刻双面印扁方章
齐白石的篆刻属大器晚成,早年受浙派影响,后改学赵之谦。同时吴昌硕、黄士陵对他都有过不少的影响。进而窥探先秦古玺、秦汉印和秦汉铭文及六朝碑版的文字造型,且兼融《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秦权量铭文,创造了平直纵横、简约雄强独特的入印文字。其章法别出心裁,朱白对比大起大落达到了极限;线条斜直呼应,敬侧相生,其手法常常出人预料,却又每印平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此双面印扁方章,刀法发展了赵之谦“丁文蔚”印的技法,大刀阔斧,迅疾畅达,霸悍之气溢于印面。
评:胆敢独造是齐白石一贯的艺术主张,爽利刀法之下的印文,文字的笔画简略、明快、热烈,布局方正而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可见其豪情也。
钱瘦铁刻寿山高山石长尾甲自用对章
钱瘦铁篆刻初从汉印入手,后经郑文焯介绍,得当时寓居苏州的吴昌硕亲授,艺事大晋,继而又以周秦金石文字以及唐宋印上吸取养分,形成一种不拘成法,恣肆多变的新面目。他的篆刻写意趣味较浓,是少数几位学吴昌硕得之神髓而又能自立门户的大家。早年就声名显赫,当时人们将他和吴昌硕(苦铁)、王大忻(冰铁)并称“江南三铁”。此印无论是朱文、白文,他特别敢于留空、留红和用并笔方法,使全印呈现出朱白的强烈对照,读者过目难忘。印文饱满匀称,但线条的精细变化,在漫不经心中表现出生动的变化。
评:钱瘦铁以刀当笔,绝少修饰,以过人的腕力加上天赋的刀感,使其所作奇峭、浑厚、大气,文辞简朴。
王提刻青田石闲章
王提是一位十分注重书法的篆刻家,他认为书法是篆刻的根本,只要有了很好的书法基础,才谈得上篆刻创作。所以他的一些作品,时有其书风的表露。他的白文印虽然取法汉代铸印,但又用浙派的切刀法来表达,比起一些纯浙派的作品,更显浑厚朴茂;他的细朱文无论在用刀、章法还是在格调上,都可见其用心之处。王提所刻此枚闲章印法端谨,笔画繁简不一,在印文安排中运用伸缩挪让、大小穿插的表现手法,使章法疏密有致而不虚实相生。字与字、字与边的巧妙粘连,更提高了该印的整体效果,浓烈的金石韵味含蕴在字里行间。
评:此篆刻作品风格秀雅而不失厚重,稳健而不失灵动。王提隽永秀致的独特风格,在近现代印坛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邓散木刻寿山石王南亭自用闲章
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邓散木篆刻投门于赵古泥,得赵氏真传,但有突破创新之举。散木除师法其師外,不断从封泥、古陶、砖瓦文中汲取养科,五十岁前后挣脱师门,自创新路。逐渐形成了雄奇茂密、疏密有致、严谨多变的邓氏篆刻风貌。然而在结字和章法上过于巧饰和迂回是他晚年的弱点。其边款艺术尤为精彩,他的楷书款,从历代切刀法而来,结构匀称、稳健,结字规范,尤适于初学者临摹和取法。此枚寿山石王南亭自用闲章,方形大印,朱文粗笔,有封泥朴拙之趣,而巨刃摩天,气势益为凌厉。
评:他的图案化印作,充分体现了刀法雄浑苍莽之美,悦目胜于赏心,趣味胜于境界,给人闲暇、怡静的感觉。
来楚生刻青田石佛像肖形印
来楚生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开创了一代印风。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此枚佛像肖形印,来楚生吸收了古肖形印及汉画像砖、造像的特点,仅以几根横、斜线条塑出释迦的形象,并吸取古玺印布局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使朱白的对比强化,刀法爽利。
评:来氏刻印大起大落,苍古老辣,形、神都直逼古玺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陈巨来刻青田石丁辅之自用两面印
陈巨来篆刻初从嘉兴陶惕若,后入赵叔孺门下,又由叔孺介绍认识吴湖帆,从吴氏处借得珍本(江尹子回存)12册,潜心钻研,亦观摩黄土陵,兼及程穆倩、巴慰祖诸家,后得见《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攻元朱文。治印工稳精细,功力深厚,白文法汉铸印,得朱文真髓。赵叔孺称赞他“篆书醇雅,刻印浑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一生治印不下三万方,所作不以纤丽取胜,体貌端妍而神完气固。此方青田石章,包浆油亮,质地凝腻细结,在篆法的方圆处理及留红、并笔、穿插方面都堪称杰构。
评:陈巨来的圆未文印,每一个字都是外方内圆,篆刻线条上“宜细宜工”,有极其细微的起伏笔意。
赵古泥刻寿山石沈煦孙自用印
赵古泥,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因喜爱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石道人、泥道人。由于对吴昌硕的崇拜,名其室曰“拜缶庐”。奉同乡缶老弟子李钟为师,得其指弓,乃窥门径。后从吴昌硕学篆刻,自成面目,成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弟子之一,是“虞山印派”的重要传人,成为篆刻史上举足轻重的印人之一。在篆法上化小篆、籀文、缪篆为一体并参以瓦当、陶文、封泥之形;章法上有意强化巧与拙、欹与正、虚与实、险与平等对应关系,使矛盾显得更为突出;而刀法上,转角处方折廉厉,锋刃表露无遗。此方赵古泥刻寿山石沈煦孙自用印,是赵古泥鉴古和化古的表现,其宗法汉印、秦汉封泥进行创作贯穿在创作的始终。评:篆刻得力于封泥,又出以新意,稳、雄、厚的艺术风格表露无遗,又以奔放苍浑胜。
赵叔孺刻对章
赵叔孺曾一时与吴昌硕齐名,又与黄士陵、齐白石、王福厂、赵古泥等成为民国印坛几位主要流派的掌门人。书法受赵孟頫、赵之谦影响,工四体书,尤擅篆隶。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亦有独到功力。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铸印、汉凿印两种流派,赵叔孺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严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此对章,印风精谨超逸,渊雅高古,秀挺绰约。印内文字活泼而姿态妙趣横生,庄重的边框使其篆刻寓奇正之变。
评:圆润秀劲、平实生动的气格韵味,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己,这正是赵叔孺篆刻的特点,也是赵叔孺品格修养的外化反映。陈师曾刻寿山石太狮少狮钮印陈衡恪(1876-1923),字師曾,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篆刻初师吴昌硕,后追汉铜印、鼎彝、砖瓦陶文等,得刚健婀娜之质,古朴秀逸之气而自立门户,是近现代篆刻史上不可多得的佼佼者。印风高古,气息醇厚。经营篆法精谨自然,起笔、收锋与转折皆有起落之墨趣。此寿山石太狮少狮钮印,章法看似平淡无奇,然于浑厚中深藏古拙之气。金石气息跃然印面,于此可见他篆刻功力深厚之一斑。
评:印面气势磅礴,古拙浑厚,疥决处更见精神,文人味很浓。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