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刻藝術的發展與繁盛的研究,對後世的篆刻的影響

清代的篆刻藝術由於不同時期文學、學術風格的不同發展狀況也不盡相同,在發展的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治印者,並且對後世的篆刻藝術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喇忠英

一、篆刻藝術在清代的發展

1.明末清初的篆刻藝術

篆刻藝術自元代以後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明末的時候規模盛大,但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朱簡將萬曆之前的明代篆刻分為三橋派、雪漁派和泗水派,代表人分別為文彭、何震和蘇軒。其中,三橋派注重平和、儒雅,雪漁派注重猛利、剛勁,而泗水派同時受到文彭與何震的影響,在風格上突出了“猛利”這一特點。鑒於後世的影響,韓天衡又增加了朱簡、汪關兩大流派,風格上,朱氏注重寫意而汪氏注重雅妍。篆刻藝術流派的劃分使篆刻藝術得到普及,但與此同時也顯示出一些弊端。比如篆刻方法拘泥不自然,對篆刻方法的改變失去原體的韻味等,阻礙了篆刻藝術的發展。

清初的篆刻藝術理論主張求新,在此時期的篆刻可以分為以程邃為代表的明代遺民篆刻和以莆田林皋為代表的清代印壇新秀兩個階段。程氏的創作類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中鼎款識和大小篆,另一種是仿漢,這兩種類型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2.清代中期浙、皖派的出現

乾隆年間,篆刻藝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篆刻藝術的各個流派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影響較小的流派逐漸淡出了篆刻藝術。與此同時,浙、皖兩大派別應運而起,並為篆刻藝術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浙派的篆刻藝術,首先繼承了漢印的精神,通過丁敬等人對篆法的改進,刪除繁雜、參以隸法,多有含蓄若愚之風;其次,善於使用切刀刀法,行刀時緩進鋒明,使篆刻出的印章金石之氣盡顯;最後,是丁敬等人對篆法的創新精神,使“思離群”的探索創新精神深入人心,促進了浙派的發展。

皖派是由清初程邃一路的徽派發展而來,鄧如石的出現為徽系篆刻注入了新的活力。鄧如石開闢了“印從書出”的道路,並通過實踐打破了篆刻內容取材的成規,從而提高了篆刻質量。鄧如石還對篆刻的方法進行了理論總結,為皖派篆刻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後吳熙載繼承了鄧如石的篆刻精神,將其“印從書出”的特點發揮到極致,促進了皖派的發展。

3.清代晚期篆刻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乾隆盛世之後,清王朝衰落,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促進了文人對當時藝術等各種意識形態的反思,篆刻藝術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清晚期出現了一股融匯浙、皖兩派風格的潮流,以錢松、趙之謙、徐三庚等人為代表,並出現了吳昌碩、黃牧甫兩位名流千古的篆刻大師。

浙派趙之謙的篆刻,雖然存在“鋸牙燕尾”的缺點,但也因“巧”而受文人的追捧,將浙派的篆刻藝術發揮到極致;皖派吳讓之的篆刻刀法出神入化,並有極高的篆書水平,將晥派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至此,浙、皖兩派的發展都達到了頂峰,所以治印者開始不斷求新以期衝破兩派的桎梏。錢松作為“西泠八家”的最後一家,最先開始在實踐中嘗試結合兩派的優勢,後來又通過趙之謙、徐三庚的改進得到發展。

吳昌碩作為篆刻大家,在融合浙皖兩派的同時,深入秦漢,印中求印,篆刻方法講究鈍刀行雲,意態高遠,對後世的影響極大;黃士陵作為與吳昌碩同期的印壇巨人,雖然由於年少早逝並未受到重視,但是其篆刻特點獨具一格,對後世影響頗深。

二、清代篆刻藝術繁盛的原因

清代篆刻藝術的繁盛究其原因,主要是:

4.經濟的發展推動藝術的發展。印章的材料選擇得以豐富,同時印章的形態也得到了發展;印章的篆刻技術不斷提高,篆刻工具,如刻刀、印泥等也得到改善;經濟的發展也影響到了藝術審美,為篆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5.治印者因為社會對篆刻藝術的推崇,社會身份開始變化,文化層次得以提高,從而提高了治印者的社會地位。

6.學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篆刻藝術的繁盛。

三、總結

清代的篆刻藝術由於不同時期文學、學術風格的不同發展狀況也不盡相同,在發展的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治印者,並且對後世的篆刻藝術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由於清代的經濟、文化等發展,篆刻藝術的地位得到提高,使篆刻藝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促進了篆刻藝術的繁盛。

【參考文獻】

[1]廖曉晴.清代考據學與篆刻藝術的復興[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4(1):72-78.

[2]胡鵬.關於晚明至清代書法篆刻藝術發展演變的研究[J].華人時刊(下旬刊)2013(6):2 45-246.

[3]賈治安.簡述篆刻發展歷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1):91-92.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文化館)


erweima_wbz 篆刻小站 ...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

發表回復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