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枚《高士賞梅圖》。本幅清宮舊藏,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創作於藝術家巔峰時期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並附乾隆皇帝於繼位元年(1736)親題的詩堂,流傳有緒,市場稀見。
冷枚系經歷了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人物畫家。本作繪於癸巳年(1713年),同年為冷枚再次被召入宮中領銜繪製《康熙萬壽圖》之時。其背景為曲折靈動的梅樹,樹下有一紅衣高士,在童子的開傘擋雪下尋找梅花一枝,表達手法簡潔清晰。畫面處理上,人物開臉保留傳統“三白法”分染,再施以明暗渲染,塑造出立體感,用筆輕且松,帶有溫婉雅淡之效果。
本幅《石渠寶笈》著錄書影
該作被收錄於《石渠寶笈初編》。值得一說的是,收錄於《石渠寶笈》的冷枚作品只有14件,能市場流通者更為罕見,以“滄海遺珠”來形容此次《高士賞梅圖》的釋出毫不為過。其詩堂上有乾隆於乾隆元年(1736年)的題詩,表達了他對畫家的高度賞識。
冷枚 高士賞梅圖 立軸;絹本;
款識:癸巳(1713)秋日,仿唐人高士賞梅圖,東溟冷枚。
鑒藏印:(乾隆帝)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養心殿鑒藏寶、樂善堂圖書記(嘉慶帝)嘉慶御覽之寶
鈐印:冷枚字吉臣印、西門畫史、染翰五雲中
詩堂:(乾隆帝)村梅開也未,雪裡問幽芳。冰玉堆枝伙,瓊瑤點徑長。逋翁偏耐冷,倩女恰新妝。掛壁娛清矚,臨風散古香。乾隆丙辰(1736)秋七月,御筆。鈐印:惟精惟一、乾隆宸翰、奉三無私
著錄:1)《石渠寶笈》(初編),卷八,養心殿藏九,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一冊,上海書店,1988,頁676;2)福開森,《歷代箸錄畫目》,頁94, 見《歷代箸錄畫目正續》(上),北京,2007,頁187;3)徐邦達,《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頁422;4)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榮寶齋,北京,2018,頁320
冷枚(1662-1742),字吉臣,號金門畫史,山東膠州人。從作品紀年推算,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已侍奉畫院,曾跟隨欽天監五官正焦秉貞習畫,以人物畫見稱,參與作品包括《康熙南巡圖》、《萬壽盛典圖》等,專門繪畫宮殿建築及人物部份。其名與焦秉貞相垺,畫人物尤為一時冠。
冷枚曾於雍正時期消失於內廷,著名學者聶崇正先生推論因受權力鬥爭牽連而遭受冷遇,或可能曾寄居於寶親王弘曆府中,成王府畫家;亦有一說法指因家庭負擔過重,單靠宮廷錢糧未能糊口,因此鬻以自給。
學習交流微信號: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