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难得的一本书。网上此书一版一印已经价格不菲。遂暗喜丙戌年于南京仓巷得此书,尚不昂贵。该书收录上海博物院馆藏古印之精华者(废话,标题看得出来),每页收录印章4方,每方印章配以封泥拓片,这是非常值得当代印人和篆刻爱好者思考的。
当代印人仿汉,几无考虑封泥效果的,但汉代工匠制印,却在保证封泥效果的同时钤盖在纸上的效果依然有他的审美价值。
汉印大抵分为两种,官印和私印,官印多用于封泥,而私印多用于佩戴。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在纸上钤盖印章的习惯。因此,官印在汉代其唯一的展现形式就是封泥。今人审视汉印,却主要从印蜕入手。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汉印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审美情趣。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其最原始的欣赏方式。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上海博物院藏印选》这本书,则让每为篆刻爱好者、汉文化研究者得以从上述的两个维度来审视每一枚汉印。
我们不能说某一方汉印,在他发挥着原本印章作用的时间段里,就一定是用于封泥还是其他。但至少在从这两个维度欣赏同一仿汉印的时候,我们会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比如有的官印,从它草率的结字上,我们可以判断,他恐怕不会用于公文的封缄,它只是在一个官员辞世之后,为了随葬,而临时请匠人赶制出来的。这些印章的印蜕看起来狂放不羁,十分率意,但假如真的打一个封泥出来,却又比其他用于正式公文封缄的封泥多了一份灵动,少了一份刻板。
再比如一些汉代的肖形印,从印蜕看来,其中的图案十分写意,似乎是浓墨重彩,很抽象,有时候很难辨别是什么动物或者人物。而制成封泥再看它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细节。如动物的眼睛、身上的花纹、甚至脚蹄、羽翅,都惟妙惟肖。如果我们仅从印蜕来审视这些汉印,那无疑我们会忽略很多附加在印章中的信息。
用现代科技的术语来形容,应该说印章是二进制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仅仅是“有或无”,所谓“有”,就是指印蜕中有红色印泥的部分;而所谓的“无”则是指印蜕中露出的白纸部分。此二者体现了印章的文字、图形内容。理论上讲,一枚印章,在理想状态下,其印蜕应该都是一模一样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印章有了它独有的防伪特性。
而拓片,我觉得它的信息量是比印蜕多的,在一幅拓片里,往往有介于“有”和“无”之间的信息。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若有若无”。同时,拓片不会是完全的平整的,也正因为这个特性,拓片被赋予了“立体”的审美元素。而这一点,在体现一枚汉代肖形印的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