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篆刻是一门和书法关系很密切的艺术,准确地说和篆书紧密相关(当然也有个别是以隶、行、楷、草甚至印刷体入印的现象,但那是特殊个案,非主流)。书法是篆刻的基础,此话不假。
一个刻者首先应是一个书者,不一定要求做个各种书体都全面的书法家,但篆书基础肯定是少不了,甚至可以理解为篆书和篆刻是“鱼水关系”,掌握篆书技法的人在篆刻时可以更容易“如鱼得水”,因为刻过印章的人都知道,刻一颗印,首要的事就是篆法的线条表现和章法的分朱布白,这两者都和篆书有密切关系。刻印的人篆书基本功扎不扎实,在印章上会直接体现出来,比如线条,比如章法,没练过篆书的,往往线条或板滞僵硬,或软绵无力,了无生气,或粗细无度,缺乏线条的美感。这在篆刻初学者中较为常见。
我总认为,篆刻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需沉得下心来,学刻印前应该先练习篆书,打些基础,然后动刀刻印,就会心中比较有底,比较从容。不学篆书直接刻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开始兴趣很高,而且刻得看起来也有模有样,但刻到一定程度,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法突破,而且所刻印章“不耐看”,这其实和篆书基础不扎实有很大关系。
小篆是学刻者练习篆书最合适的字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由宰相李斯在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和“籀文”(俗称“大篆”)基础上衍变而来。小篆形体修长,字形工整,结体匀圆,以及它的中锋用笔等等都对篆刻非常有益。比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等都是不错的学习小篆的范本。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篆主要指籀文,实际上大篆范围要广得多,包括甲骨文、金文、诏版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都可以归入其中。大篆由于范围广、变化多、形体多样、风格不拘而成为丰富篆刻风格增加变化的重要领域,尤其是进入近现代,大篆的自由和多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刻者进行研习,并从中找到突破以形成独特风格,最出名的莫过于吴昌硕篆刻取材于石鼓文了。进入现代后,这种现象则更为普遍,这应了一句话“越是远古的,就越是现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缪篆作为在形体上更接近篆刻所需的字体,或者说为了刻印而对字体做了相应增减曲绕的字体,研习缪篆可以从形体变化和章法布局上给篆刻者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帮助。但缪篆的不足之处是形体呆板,过于方正,线条缺乏变化,学印者虽可从缪篆中汲取篆刻所需的字形变化的营养,但对刻者掌握篆书技法帮助较小,所以不一定要实际练习缪篆(缪篆如果作为书法种类也很难找到范本),但了解是必需的。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七分篆,三分刻,书法对篆刻的作用,篆书和篆刻的关系》上有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