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初探,篆刻艺术市场最早的职业经纪人

二、篆刻艺术市场产生的主要因素

书画市场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宋初,国家重归一统社会回归稳定,手工业与商业发达。随着市井文化的繁荣,书画作为商品进入画铺、当铺与古董行,并逐渐发展成为相对规范的书画交易市场,(如北宋都城汴京相国寺、南宋都城临安勾栏瓦子等)许多书画家留下了不凡的交易记录。我国的印章与书画有着基本同样长的历史,但是篆刻成为商品,并且形成市场,则只有四百多年时间。篆刻史上两个高峰期,间隔数千年,篆刻成为商品却远远落后于书画。篆刻艺术市场为何在明代中叶才初露端倪?笔者以为主要因素有四: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流派印章崛起的相互促成;三是书画市场空前繁荣的带动;四是官宦富贾的倡导和物质支持等。

1、 商品经济发展是篆刻艺术市场产生的背景因素

明代是艺术空前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其主要原因,归功于商

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繁荣。从社会环境看,商品经济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和兴盛,使得对艺术的需要、重视、普及和对艺术的赞助收藏皆成为可能,市场的需要是明代艺术的突出特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记载:“分宜当国,而子世蕃挟以行黩,天下之金石宝货无所不致。其后始及法书名画,盖以免俗且斗侈耳。”商人们需要书画篆刻家为他们装点门面抬高身价,需要以书画印等艺术商品去开展“公关”活动;有了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社会各阶层愿意花费金钱收藏艺术;在民间也具有了爱好和欣赏艺术的时尚,从而形成需求市场,使得书画篆刻家们能够靠艺术养家糊口。从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艺术家们看到了作品的商品价值,他们把原本自娱自乐的书画篆刻,拿到市场中,换取黄金白银,既满足了养家糊口的需要,又满足了声色娱乐的需要。

毫无疑问,经济发展是艺术市场繁荣的基础,是导致篆刻艺术市场产生的背景原因,而文人艺术家经济意识的觉醒则是篆刻艺术成为商品的直接原因。

2、 流派印章的崛起与篆刻艺术市场的形成相互促进

㈠石质印材的使用,使得大批文人能够进入篆刻领域,篆刻这一特殊技能迅速被普通人掌握,进而逐渐普及。“自书自刻”标志着文人篆刻的诞生!文人的介入,其奇思妙想在方寸天地充分发挥,使篆刻具有了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商品价值也得以显现。元末明初刘绩《霏雪录》中记到:“山农(王冕)用汉制刻图书(印),印甚古。江右熊中笥所蓄颇伙,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皆喑 ’于是尽弃所有。”转而收藏使用王冕的印章。青田石、寿山石的发现使用,便于镌刻的石印遂成为文人士子的时髦爱好,趋之若鹜。明王志坚《承清馆印谱》跋文:“方余弱冠时,文休、长蘅与余朝夕,开卷之外,颇以篆刻自娱。…….两君不时作,或食顷可得十余。喜怒醉醒,阴晴寒暑,无非印也。”形象地描绘出当时文人治印的盛况。

㈡职业印人的出现,篆刻成为印人安身立命的特殊技能。自何震第一个走上鬻印道路起,他的同乡先后来到南京、江浙等地,刻印谋生,像苏宣、汪关、梁千秋、朱简等徽藉印人,操治印之技,游走江湖,不仅满足了生存需要,有的还置下房产家业,过上丰裕富足的贵族生活。“予独叹承平之日,何主臣、吴午叔、朱修能诸君以此技奔走天下,士大夫皆以上宾事之。”朱继祚《石鼓斋印鼎》序称:“今雪渔往矣,工印章者毋虑数千家。”韩霖也说:“于今人中见其篆刻之技近千人,与之把臂而游,上下其议论近百人。”数千印人行走江湖,其中除去“业余”者,专职印人恐怕不止千人吧。职业印人的出现,把个原本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开创为延续数百年而不衰的篆刻艺术市场。难怪彭源赞叹:“近代文何诸子,详研古学,位置匠心名重一时,缙绅硕彦千里走币,珍逾拱璧焉,此固明兴之盛也。”

㈢印谱辑录风气,带动了印章收藏市场的兴盛。明代是印谱的滥觞期,有据可查的集古印谱始自明隆庆年间顾从德《顾氏集古印谱》,以迄明末74年间,有80余种印谱问世,这些印谱不外两大类,一为集古印成谱,一为集时人印为谱。明祝世禄《梁千秋印隽》序云:“云间顾氏,累世博雅,搜购古印,为遗余力,印传宇内。”笔者据资料统计,仅明代十种印谱,藏印数即达13637印之多,这其中既包括集周秦汉印6219方,也包括自刻印、摹刻印等7418方。周秦汉印来源于购买自是无疑,而汇集时贤的印谱,印人自辑者除外其中多数印也来自于收购。明代程原、程朴父子为编辑印谱就曾购买何震的印,《忍草堂印选》自序称:“或购石,或搜谱,一一流传有自。”因为印谱制作需要而促成的这些购藏活动,建立起一个巨大印章买卖市场和收藏队伍,使得篆刻在当时的艺术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同时,篆刻市场的繁荣对流派印章的崛起发展又起到了催化作用!

3、书画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带动了篆刻市场需求。

明代是书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许多文人书画家集中在经济繁荣,工商业发展的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5〕。书画家人数众多,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徐沁的《明画录》中收录画家约800人,江苏约占370人,其中苏州就有约150人。明代文人书画事业的兴盛繁荣,影响到与书画有关的如工具、印章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书画的繁荣也涌现出许多收藏家,仅据张应文《清秘藏》、孙从添《藏书纪要》、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这三份明代收藏家名录统计,除去重复者,著名的收藏家就有107人之多。这些书画、收藏家对印章的需求成为巨大的市场。

从篆刻的自身情况看,自何震、梁千秋始,印章内容逐渐丰富,“无语不能入印矣”,一个书画家、收藏家至少要备数印、十数印,甚至数百印。晚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形象地记述:“作家就不限于一颗印章,而是有很多颗,刻着他们的学位和头衔,毫不在意地盖在作品开始和结尾的地方。这种习俗的结果便是上层作家的书桌上都摆着一个小柜,里面装满了刻有各种头衔和名字的印章,因为中国人通例称呼起来都不止一个名字。……很多熟练工匠从事刻制印章,他们被尊为艺术家而不是手艺人,因为印章上刻的都是已不通用的古体字,而凡是表现懂得古物的人总是受到非常尊敬的。”〔6〕当时,即便书画家之间往来多数也是收费的,记载中事例不少。文嘉致项子京札云:“兼以果饼及润笔五星(白银五钱),俱已登领。四扇如命写去……诗、石亦在此际完奉耳。”〔7〕等等。

4、官宦富贾的倡导和追捧,给篆刻家提供了精神、物质支撑。

官宦阶层热衷篆刻,倡导篆刻,同时利用著书立说、出版印谱等方式推广篆刻并积极推动篆刻活动的开展。富商阶层则富而思文,尊崇书画篆刻家,或出资购买作品,或资助出版印谱,或延至家中任教,或襄助印人游历等等。官宦的重视和商贾的追捧,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印人的社会地位,抬高了印人的身价,为篆刻艺术市场的兴盛起到了精神和物质支撑的作用。

官宦的倡导扶持所起到的作用,最受益的莫过于何震,他“受知于今皇帝”且“腾于谼中”。汪道昆十分赏识何震的才华,为了帮助何,曾写信给多名官员,“推销”何的作品,包括休宁知县丁元父、山东臬副徐使君、礼部尚书李维桢等,他还推荐何震到边塞鬻印,以至于“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赚了个盆满钵满,赚了个名动天下。曾官南科给事、尚宝司卿的祝世禄也记到:“往余令海阳时,得主臣甚喜,及官秣陵,数与相习,所有印章皆出其手。”无论在哪儿做官,对何震的印都一往情深,可谓铁杆“粉丝”。另外,我们从当时的印谱序记等也可看出,官宦对印人的褒奖、对印学的倡导作用不可小觑。如礼部尚书李维桢曾为金一甫、吴忠等印谱作序,户部侍郎周亮工不仅亲自撰写《印人传》《赖古堂藏印》等著作,胡正言等印谱也都有他的序跋。程远《古今印则》有礼部尚书董其昌、刑部主事张纳陞、礼部主事屠隆等高官为其作序跋。苏宣的《苏氏印略》有江西学宪黄汝亨、山西汾郡守曹征庸序跋。许多官员还把篆刻家们请到府中刻印,“何主臣,歙人,名某,字雪渔,以善符章奔走天下。昔年在白下,余召之入官署,授之玉、石、铜,成数十面,俱奇古有致,宝用至今。”董其昌《古今印则》跋云:“予友程彦明为汉篆,书与刻兼擅其美,识者方之文寿承、何长卿,士大夫皆求为私记。”许多官员还亲自篆刻,如文彭、周亮工等。山东临朐博物馆即收藏有明万历26年状元赵秉忠所刻的99枚“寿”字印章。

明代商人集团对篆刻的市场化起到了经济支撑作用,尤以徽商最为明显。

徽商对书画篆刻艺术的支持,贯穿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的三百年间,这期间是徽州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也是徽派篆刻发展最兴盛的阶段。徽商富裕且崇文之风甚浓,他们大量收藏各种字画印章,提高了篆刻家的社会地位,也抬高了印章的价格。发现并成就了何震的汪道昆,其家本就是徽商巨富。明吴其贞《书画论》中云:“忆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而收入。……其风始于汪司马兄弟。”家中有无古董字画印章等关乎雅俗,徽商们能不重视吗?嘉靖时徽州墨商罗龙文收藏颇丰,其子罗南斗独爱印章,亦能刻。罗龙文因严世藩牵连同死。家难后,古玩字画皆散佚,惟有印章被罗南斗保存下来,后借给顾从德辑成《顾氏集古印谱》行世。罗南斗的后裔罗逸《题罗公权印章册》称:“家延年好文博古,以父内史蓄法书名画甚富,故得多见往代金石遗文,其工于印章有自矣。……后坐事见籍,独古印章存。”许多徽商或大量收藏印章,或以家藏古印出版或资助印人出版印谱,为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看,据《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载,明代徽州籍进士有392人,他们在各地为官,同乡之谊使得他们对徽籍印人关照尤多。加之徽商遍及全国,拥有巨大财富,他们对徽藉印人大力扶持、竭力追捧也是情理中事。这恐怕也是徽藉印人能够奔走天下鬻印,驰骋明代印坛,独领篆刻艺术市场风骚的主要因素之一吧。

不仅徽商,当时的富贾巨商都有“崇文尚雅”的追求,明彭源所谓:“缙绅硕彦,千里走币,珍逾拱璧焉。”可见当时景象。周亮工则在《印人传》中抱怨:“或以金钱,或恃显贵,人人可入镌矣。”“又使一丁不识之夫椟而藏之,奉为天宝,可恨甚矣。”虽为偏颇之辞,但却真实记录了官宦富贾对印章的渴求,见证了他们对篆刻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