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不师迹,问道且问心,篆刻临摹之我见,温升杰撰文

我的篆刻是自学起家。大约在1998年上初中的时候,写书法作品需要一枚印章,而我的家乡是一个文化欠发达的小县城,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望。恰在此时,我无意间得到了一本旧书,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了篆刻艺术,其中有简单的技法介绍。这才发现,原来印章是可以自己刻的!于是用钢锯条做了刻刀,用河滩上的卵石磨平了做印石。从那一刻起,便有了一个一生都放不下的执着。

没有合适的工具材料,更没有老师指点,身边也买不到相关的书籍。一开始便注定了我的篆刻之路只能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同时也造就了属于我自己的学印方法。2005年上大学来到了古都西安,眼界开阔了许多,网络的兴起也令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同道师友。在与大家的交流中,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观点:“学篆刻要先从临摹汉印入手”。听起来是一个不容批驳的传统正道。与此同时,又有很多人评价我的一些印:“传统功底很深!”这便令我十分地费解。因为自我学印以来,从未临摹过一方印!时至今日,我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学印方法,那就是在创作中学习。基于这些年的创作经验,对于之前的那个困惑,似乎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答案。

人们总是将临摹汉印奉为学习篆刻的不二法门,在我看来,其实是将书法的学习方法机械地照搬到了篆刻当中。临摹之于书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是笔锋在纸面行进的同时所留下的痕迹。艺术形象是伴随着书写的过程即时呈现的。具有“一次成型”的特点,往往没有修改的余地。因此需要依靠临摹来反复练习,以求形成笔势,也就是养成一种书写的惯性。这样才能提高作品的成功率。而对于篆刻,尤其是工稳一路,一个艺术形象的呈现往往要经过写稿、反复修改、上石、再度修改、奏刀、初钤、补刀等诸多工序。相比书法来说,是一种带有一定工艺性的“慢式”创作,这一点我们对比一下写四个字和刻四个字所需要的时间便十分清楚了。这种“慢式”创作对于惯性,也就是“一刀成型”,并没有如书法那么强烈的依赖性,它留给作者的修改余地是很大的。基于上述原因,临摹对于用刀惯性的养成便显得不再那么有意义。

那么,临摹对于学习经典印作的章法布局是否有意义呢?一枚优秀的印稿的诞生,往往是反复修改,精心锤炼的结果。经典作品同样如此,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最终的结果。在我的理解当中,临摹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养成一种与临摹对象相同步的用笔或用刀的惯性。而一个依靠反复修改所得来的结果,其中早已不存在什么“惯性”。因此临摹对于学习工稳一路印风的章法布局,意义同样变得很小。

当然,经典印作的典范作用我从不表示怀疑。它在学印之初给我们立以规矩,使我们的学习和创作不会轻易走入歧途。同时也在规矩中为我们呈现诸多的变化,启发我们去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可能性。然而,我们要获得这些财富的最好方法一定是照猫画虎地临摹吗?临摹是学习方法的一种,但并非不二法门。当经典作品的妙处通过品读与思考便可以获得时,临摹便显得不再必要。反之,当作品中的法度或者意趣无法通过品读完全领会之时,将临摹作为一种学习的笨办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上述观点算是我个人学习和创作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和分析,可能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我认为至少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艺术作为个体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表达方式,其学习方法同样要因人而异。所以,当面对一些教条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同时问一问自己的内心?

温升杰号善下堂,1985年生,山西大同人,现任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篆刻擅工稳印风,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在金石迎春——北兰亭首届篆刻艺术展中获优秀作品奖。2017年在日本大阪举办何大为、温升杰当代篆刻展。


erweima_wbz印谱.教程.技法 - 分享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