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筹建于1951年,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藏品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并以此打造了6个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的基本陈列。
“中戠室鉨”铜印·战国,通高1.5厘米、印面长宽各2厘米
印有官印和私印,私印是个人的印信,官印则是政府部门的印章,“中戠室鉨”属于官印,为管理纺织的机构,《汉书•百官功卿表》载:“少府、秦官……属官有……东织、西织……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印为方形,有二层台,鼻纽,印面篆书四字,布局匀整,形体秀健。 此印表明战国时期的楚国已设有专门管理纺织的机构和官员。
“长沙仆”石印·西汉,1955年长沙侯家塘18号墓出土,通高1.7厘米;印面长3.1厘米,宽2.8厘米
滑石官印。印近方形,鼻纽,印面阴刻篆书“长沙仆”三字。“长沙”即指长沙国。我国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的据以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轸宿。根据古天文学的星宿定位,轸宿位于荆州上空。轸宿旁边有个附属于它的小星,名叫长沙星,相对应的地面即叫长沙。故长沙又名星沙。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长沙国由此建立,都临湘(即长沙)。传5代,到公元前155年吴著死,无子国除,历时46年。为吴氏长沙国时期。同年,景帝封儿子刘发为长沙王,传7代8王,历时164年。“仆”为刘氏长沙国时期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汉武帝时对诸侯王国的官名有所改变,“改太仆为仆,秩亦千石”。其职责是执掌舆马之事。长沙仆即长沙国王府中的为长沙王掌管舆马之事的仆。其字体规整优美,体现出当时较高的治印工艺水平。
“长沙丞相”铜印·西汉,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高1.45厘米,长2.2厘米,宽2.2厘米
作方形,龟纽,印面雕刻阴文篆书“长沙丞相”四字,方形直排,字体饱满,是当时死者生前官印之冥器,龟头作昂起状,龟背刻有龟裂纹,四足及尾均刻出。龟腹下一穿孔,当是系绶带处,印章通体鎏金,但大多脱落。长沙丞相——利苍,由朝廷委任,辅佐长沙王,掌握实权,控制地方。
“轪侯之印”铜印·西汉,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高1.4厘米,长2.2厘米,宽2.2厘米
方形,龟纽,有穿孔,印面雕刻阴文篆书“轪侯之印”,方体直排,字体饱满,当是死者所封爵印之冥器。印章原通体鎏金,现已大多脱落。此印形制与“长沙丞相”铜印相同。
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原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部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吴氏长沙国辖境,北至今湖北南部,南抵今广东连县,东达今江西鄱阳湖,西与今贵州为邻。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因功受封轪侯,轪侯共传四代,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末代轪侯、东海太守利秩因罪被废。
“轪侯家丞”封泥·西汉,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5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
封泥。印有“轪侯家丞”四字。“轪侯家丞”是轪侯家的总管。封泥始于战国,流行于秦汉。战国初期的公私文书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上,发送时用绳子捆绑,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以防他人私自拆看,其泥称封泥,而用来存放封泥的木匣称为封泥匣。由于封泥是未经烧制的黏土物,极易破损,且收件人在打开对象前需要先验证封泥上钤的印章,再将泥剥去取物,故损坏者多,保存完整的极少。因此,这件带有封泥匣与残封绳的封泥弥足珍贵。
“利苍”玉印·西汉,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高1.5厘米,长2厘米,宽2厘米
“利苍”玉印,方形盠顶,穿孔,玉呈灰白色,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线条均匀,字作长体横排,工整清秀,当是死者的私印。
《史记》记作“利仓”,《汉书》记作黎朱苍,指的都是利苍,说明二号墓墓主是名流千古的历史人物。利苍,第一代轪侯。生于战国末年,逝于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参加秦末战事、楚汉之争。汉初任长沙国丞相。惠帝时封为轪侯,食邑七百户。封地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一说在今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