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者手握刻刀,进入“刻”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在自我审美追求的躯使下,通过篆刻刀法进行审美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人、刀、石”三者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协调等关系。深入了解与把握篆刻刀法创作过程中的这些关系,明白篆刻刀法中包涵着“人性、刀性、石性”,不但有利于篆刻艺术创作的深入,同时也有利于篆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一、篆刻刀法及其刀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于篆刻刀法,古人曾提出诸如:单刀、复刀、反刀、切刀、留刀、舞刀、涩刀、飞刀、埋刀、补刀等等名称。
许容《说篆》中总结出十三种刀法,曰:“夫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轻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并在每一种刀法下均有小注,说明具体刻法、适用范围或相应的效果等。如:“正入正刀法(以中锋入石,竖刀略直,其势有奇气);单入正刀法(以一面侧入,把刀略卧,其势丰,臻于大雅。)”等。
从篆刻史的角度看,许氏对刀法的认识和总结是很可贵的。然而,从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来看,他所谈的只是刀法的各种艺术表现。
刀法和刀法艺术表现不能混为一谈。刀法的艺术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刀法最本质的质的状态:“刻”。我们如果把刀法从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中抽象出来,其本质就是“刻”。
刻的最基本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冲刀、切刀”两法。所以说所有的刀法艺术表现都是从“刻”的本质出发,在冲刀、切刀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变化而来。
二、对篆刻刀法的“三性”理解
篆刻刀法中的“人性”,也就是说在篆刻刀法中包涵着人的审美观念、性格、性情,以及对事物的理解等,当然,它体现的不仅仅是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对“刀性”的理解,一方面是篆刻作者选择篆刻刀时,对其钢质的坚韧度、刀口的锋利度等自然属性的了解;另一方面是要有“刻”的刀感。这里所说的刀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篆刻作者在运用篆刻刀“刻”的过程中的刀感;二是篆刻欣赏者在品赏作品时,感觉展现在面前的作品印文是用刀刻出来的。有了刀感,通过刀感对“刀性”的坚韧与锋利中的传情,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于“石性”,不同产地的印石,有不同的石质,它们的石质的纹理和密度也不一样,密度低的石质松软,密度高的石质坚硬。还有,不同的石质在受刀时反映出来的脆糯性格是不尽相同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讲的“石性”,实际是指“印材性”,文中例举了以“石”为代表的印材。有关印材,古人早有论述,沈野在《印谈》中谈到:“金玉之类用力多而难成,石则用力少而易就,则印已成而兴无穷。”
篆刻所使用的印材是很广泛的,除了我们普遍便用的石材之外,还有,矿物类印材:如金、银、铜、 铁、水晶、玉和玛瑙等,植物类印材:有木印、竹根印 、果核、木根等。动物类印材:可分为象牙、牛角和骨印等。人工制造类印材:塑料印及压克力(有机玻璃)印等。它们的缺点是韵味不易表达。人工制造类印材中:陶印、瓷印 、紫砂印,用泥坯刻印质地相当松软,比较容易受刀,但刻后不能马上钤用,需要煅烧后才为成品,而煅烧中又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对此,近年来有一批篆刻家正在探索当中。
三、篆刻刀法“三性”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篆刻刀法中对人性的表达是无法回避的。因为,篆刻作者的审美追求是通过“刻”印的过程来进行审美表达的。这个表达的过程,就是人性在刀法中自然流露的过程。这很容易把篆刻刀法“三性”的关系理解为“从属关系”。即:人性在“三性”中处于主导地位,刀性和石性皆从属于人性。
事实上,以往的篆刻家虽未提出刀法的“三性”,但在实际创作中,将刀法“三性”持“从属”关系者,相当普遍,他们的观念是刀法从属于笔法的。明·朱简《印经》中明确提出:“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这就是“印从书出”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中,刀法从属于笔法。
在刀法尚从属于笔法的观念中,刀法中的“三性”的从属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还未意识到。明清篆刻家建立起来的“印从书出”的观念,使篆刻艺术借鉴书法艺术的丰厚成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明清篆刻的辉煌,出现了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等大批篆刻大家,而且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
篆刻刀法的“三性”,在“从属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先来看看人性与刀性的关系。人性与刀性的关系,首先是从篆刻作者(人)手执篆刻刀(刀)开始的。我们看到得他们表层的关系是人对刀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即:从属关系。当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时就会发现,在篆刻创作过程中,他们之间的深层关系是进入到“刻”的创作状态时,人与刀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至达到合而为一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中,人即是刀,刀即是人,人与刀融为了一体,也就是人性与刀性的贯通。
人性与石性的关系,是通过刀性来实现的。篆刻创作过程中,在人性与刀性贯通的状态下,刀与石的砥砺产生的石硝的迸裂程度不是仅仅靠手的腕力或指力所能控制的,而是靠心力去感受,去体验的。
刀在石上“刻”,石的坚硬性与脆糯性立即会通过刀锋传递到人的心中,人的心理马上会作出反映,根据石性,调整行刀的角度、速度和力度。只有这样了解石性、尊重石性之后,“三性”才能沟通,以致达到交融的状态。这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石性的自然之美与刀性、人性融合在一起呈现了出来。
由此,我们是否已经得出:石性的自然之美,不是靠人性去控制刀性制服石性所获得的。而是需要人性去了解、尊重、感受、体验物性(刀性、石性)才能获得的。而且,刀石的砥砺间石硝迸裂的痕迹的微妙变化的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为,就像宣纸上出现的水墨渗化自然之美,非人力所能为一样。
篆刻创作时石性的优美是从人的内心里感觉出来的,这种感觉会直接引导人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产生,从而完全进入了深度的创作状态。这就是物性(刀性、石性)作用于人性,良好的刀性、石性,使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反之,再好的人性也得不到发挥。可见,刀法中的人性、刀性、石性是互为平等、互为协调的。
他们是互为作用的关系,或者说是递进中有并列,并列中有递进,是一种互为生发的关系。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