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狩时,刻石泰山山顶,石残。断石明代出土,残存篆书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毁于火,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顶玉女池得残石2块,仅存10字。相传为李斯手笔,书法流动婉通,是秦篆正宗。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泰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历代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唐张怀瓘《书断》云:“《泰山》、《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袁昂《书评》亦云:“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为:“秦相刻铭,烂若舒锦。”宋刘跂《泰山秦篆谱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师。”明赵宧光云:“秦斯为古今宗匠,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从书法艺术上看,《泰山刻石》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用笔精美,平稳流转,骨肉匀称,含蓄委婉,气魄宏大,简捷明快。与先秦书法相比,秦小篆行笔粗细大体相同,横平竖直,转折处极为流利飘逸,无生硬之笔。藏头护尾,笔笔精细,一丝不苟.如锥画沙,委婉含蓄中自有骨力丰沛之气。横势稳健,纵势豪逸,简练明快,宏伟壮观。虽法度严谨,但不失威严雄奇之神采,山岳庙堂之气象。以强劲平稳之骨力,时出飞动流走之生机,恰如张怀蓬《书断》中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其势飞腾,其形端俨”,“作楷书之祖,为不易之法”。
(二)结体整齐划一,力求平正对称,横密纵疏,端庄雄伟,隐隐然又有秀丽之气。从书体上看,比以前的甲骨金文以至长石鼓文更为简炼,规范化。其一,它还保留着象形文字的某些特点,着重突出圆笔曲线之美。其二.充分地发挥了汉字的特有的美。具有装饰美的意味。线条整洁协调,改变了以前繁杂交错的形式,书写形式走向规律化。其三,力求严格的平衡对称,工整精致,大小相仿,面目十分突出。其四.横密纵疏,充分表现了篆书的形体特征,使其在雄伟之中产生一种秀丽之气,婀娜飘逸。其五,分布严格,空间层次以相距的对应关系,示人以严格的规则,给人以美,又示人以庄严。篆书到此,再也没有天真随意、古拙任性的风韵,既意味着完全的成熟,同时也意味着由此必将走向衰退。严之极必死,必走向它的反面。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
《秦篆之代表泰山刻石,泰山刻石历史,秦代书法艺术特点》上有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