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匋艺术院收藏的吴昌硕152方印章,涵盖了吴昌硕各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其中吴昌硕为桐乡人沈伯云所刻的三枚印章,还引出了一段金石佳话。
这三枚印章分别刻于吴昌硕41岁到44岁之间,此间他云游杭州、嘉兴、上海、湖州、苏州等地,寻师访友,广收博览。
桐乡是吴昌硕到嘉兴、上海的必经之路,吴昌硕曾数次到桐乡,与当地的艺术家胡钁、吴伯滔、沈伯云等交往甚密。这三方印章的主人沈伯云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收藏家。
沈伯云,名云、庆云,字伯云、书卿,号松隐,浙江桐乡石门人,生卒不详,为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补庚申科秀才,据此推算,年龄应该和吴昌硕相仿。
图一“沈伯云所得金石书画”,为一枚普通青田石印,六面方。体高5厘米,面纵宽均2.5厘米。款署左侧,真书阳文三行,有界栏:“甲申十有一月,伯云属刻九字印。昌石吴俊记。”是印刻于1884年,时吴昌硕41岁。此印取法古玺,布局为朱文,界井形栏。尤其是界栏阳文边款,直接取法《始平公造像》,古茂质朴间不乏灵动。
图一:“沈伯云所得金石书画”印
图一边款
图二“庆云私印”为青田石印,六面方。体高4.8厘米,面纵宽均2.2厘米。朱文。款署左侧,真书四行:“伯云仁兄,以汉唐镜拓本持赠,属刻此石。丙戌秋,仓石吴俊,记于缶庐。”第三行“刻”字,已圈去。此印刻于1886年,时吴昌硕43岁。是印印面分朱布白规矩,笔意胜于刀味,有汉封泥的古拙气息。
图二:“庆云私印”
图二边款
图三“石门沈云”青田,六面方。体高3.9厘米弱,面纵宽均2.2厘米。朱文。款署内左二侧,真书各四行:“点点梅花媚古村,莹莹灯火照青贫。缶庐风雪寒如此,著个吟诗缶道人。昨晚为松隐作画,得二十八字。丁亥二月十四日,昌石吴俊。”是印刻于1887年,时吴昌硕44岁。将《石鼓文》篆书的结体融入印文当中,形成上紧下松、左低右高的结构特征,是吴昌硕特有的一种篆刻风格,在这方印章中,这种风格已露端倪。
图三:“石门沈云”
图三边款
由边款内容可见,吴昌硕和沈伯云之间互赠有无,各取所好,其乐融融也。
1880年,吴昌硕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平斋),吴云为之删削后,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自此,吴昌硕有多本印谱都以“削觚庐印存”名。曾见桐乡籍收藏家手中亦有名《削觚庐印存》的吴昌硕印谱。内有沈伯云手书一篇,记叙其与吴昌硕二人订交及成谱之来龙去脉,当为此《削觚庐印存》之独有。
沈伯云手书云:“余于庚辰秋,在家淇泉处见石印数方,壬午夏在陆存斋家见楷书《吴退楼墓志》,知其艺之工,不知其品之介、人之雅焉。甲申订交于吴门,畅论金石,相见恨晚。嗣遇同客时,无不朝夕过从,一时不见不乐也……今春二月,余自石回吴,仓石由海上归来,复得畅叙。仓石用韩非子‘道无双’三字刻印见贻,遂借其各石印,并乞转假所镌庸老诸石,倩学古堂主人手拓边款,共计一百二十余印……光绪十三年丁亥清明日,毘陵舟次松隐闇主沈云。”
读此印谱可知:其一,沈伯云与吴昌硕的确切订交时间是光绪十年,即1884年于苏州。其二,光绪十三年,吴昌硕赠印存予沈伯云。其三,谱中收录之印大多为吴昌硕为沈伯云、杨岘所治及自用印,其中包括文章中三方沈伯云名号章。实为研究吴昌硕早期篆刻艺术的珍贵史料。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沈乐平教授分析,以吴氏居住之地为界定标准,可将其篆刻风格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九岁之前,以居安吉老家为主,称为萌生与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二十九至四十四岁,此间他云游杭州、嘉兴、上海、湖州、苏州等地,为广收博览的阶段;第三阶段,四十四岁至七十岁,其时主要活动在苏、沪两地,为风格固定期;第四阶段,为七十岁以后基本定居海上,暮年升华期。
篆刻家在不同地域和条件下,其交友、学习、研究、创作等外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伴随着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其篆刻风格亦随之而变。纵观吴昌硕的印风变化,这几个阶段的划分还是合理的。
本文介绍的三方印章取法多样,创作手段丰富,可见这一时期吴昌硕在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这三枚珍贵的印章不仅见证了吴昌硕和沈伯云的金石因缘,也佐证了沈乐平教授对吴昌硕篆刻艺术的四分法。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