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到了汉朝,再也看不到用篆书书写的碑,仿佛篆书一下子消失了,其实不然,它们浓缩在了一方方小小的印章里。可以说,汉印的兴起,促进了“隶变”的发生。
篆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欣赏、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最近,“篆刻进校园”在我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校也进行了尝试,
学习篆刻可以提高学生识篆用篆能力,促进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篆刻,先“篆”后“刻”,“篆”者即篆法、篆写、篆书、篆字、书法之支流,篆显艺术美,篆的文化。“刻”者乃刻字、刻刀、刻法、刻功、刻技之精妙、刻出金石味,刻的精神。篆刻隶属于书法类,它艺术地表现汉字之美,书法之美,金石之美,朱白兼容之美,岁月沧桑之美。因为篆刻时要刻反字,这就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难度,我让学生先刻一些左右对称的字,因这些字正字和反字都是一样的,如“吉”“羊”“大”“索”“率”等字。然后试着刻别的字,比如,他们自己的名字或者同学、亲人的名字。刻这些,他们是很有兴趣的。对他们的“作品”,我们也不必求全责备,逐渐的让他们掌握字法、章法布局的规律,以鼓励为主。
学习篆刻可以增加对印章知识的认识。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印章分姓名章、闲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拦腰章)、鉴藏章。书法作品在盖章时,应注意大小适宜、位置恰当、轻重权衡、风格一致等。恰当地使用印章,可为作品增光添彩。
学习篆刻还可以了解一些玉石文化。玉石文化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就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之说,因此,对学生进行玉石文化渗透很有必要。印石因产地不同,种类各异。可分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丹东石等。有的石头上面有美丽的颜色和花纹,这些都吸引着学生,他们期待了解更多的玉石文化。
但不可否认,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年龄因素。因篆刻需刻刀在石面上镂刻,而小学生多腕力不足,即使我们采购的是最软的石料,还是有一些学生不小心用刻刀划伤了手。篆刻不同于雕塑、刻纸,有其自身的规律,且水墨上印,程序较为复杂,笔画极易刻坏失败,这对小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识篆、用篆。因篆刻需用篆字,秦时小篆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识篆是摆在学生面前最大的难题,而把这些篆字再写成反字完美的刻在石面上更是难上加难。篆刻不同于书法,书法中的隶书、楷书与现在的简化字比较接近,所以学生学起来入门较易。说实话,一个成年人都怵头的事,却让小学生去做,有些勉为其难。不过,确定个方向,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字的兴趣还是可以的。千万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出什么成果,那不现实。
师资因素。欲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师资水平是搞好书法教育的关键。名师出高徒。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必使小学生有高起点、快进步。当下师资不足是基础书法教育的短板,为数不多的懂篆刻的语文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严重制约了小学书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水平,改变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应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对指导学生在全国获奖的教师要给予表彰奖励。
石料因素。当下各类石料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如果全部由学校负担,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综上所述,“篆刻进校园”利大于弊,该活动对繁荣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印章虽然方寸之地,但它承载的是艺术的无限追求,是文化的独特表达,是书法的金石境界。和“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一样,我们对学生不能要求过急,不能整体划一。应有步骤、有计划地缓慢推进。对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即可,不能期待在短期中会出什么成果。我们应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将一些好的、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起来,并推广开去、坚持下去!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