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篆刻艺术教育作为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坭兴陶篆刻把中国传统篆刻与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坭兴陶艺相结合,探索篆刻新领域。本文不断实践总结出有关坭兴陶篆刻教学的创新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关键词:坭兴陶;篆刻创新
一、陶印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所用的陶印模,是在陶器上面压印一些痕迹,一个小的符号或者简单的一个名字,或者是窑坊窑主的字样,于是它和后来的篆刻印章的概念关联。因为印章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发展历史里面就是一个信物、信誉的象征。古玺陶印实物“阳城冢”,为东周时代三晋时代的陶印,在其他地方,包括湖北、长阳一带也有一些陶玺的出土,如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陶印,可以追溯到商末西周时期,印证着陶印的早期历史。
广西第一方汉代陶印:柳州骆越文化博物馆收藏了一方出土于骆越古国旧址的4公分“军司马印”印,为骆越文化所属陪葬陶印,填补了广西陶印的历史。
在黄宾虹的《陶玺文字合证》一书中,把很多的战国古玺印和陶印并列性排布并整理出版,成为第一本有迹可寻的陶印著录。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华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座文化重镇,书法篆刻作为其艺术教学的坐标,而中国画学院书法系的“篆刻教学”是特色专业之一,推动着广西艺术学院篆刻学科的发展。2013年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成立了刻字和篆刻实验室,为坭兴陶篆刻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体现在坭兴陶的新颖与区域特色:独一无二的广西“红陶文化”——钦州坭兴陶,把中国篆刻和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坭兴陶艺相结合。古时的广西红陶称“朱坭陶”,到了近代又称“坭兴陶”,并盛极一时。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大多以石材为载体,而陶印却以陶坯为载体,篆刻艺术是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借以“载道”的重要艺术形式,广西钦州“红陶文化”则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部分,历千百年来而不衰。
二、坭兴陶篆刻教学的创新体现
(一)印材印钮的创新
在坚持高校书法专业篆刻三要素:字法,刀法,章法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探索材料上的新颖是教学新的特色之一。材料对艺术语言的呈现,对篆刻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审美特点,是对于大写意印风的一种更大程度的呈现。篆刻在印石上面或许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在陶瓷印上面却还有余地,还可以非常有张力的呈现。它的可塑性以及它的多样性都是它独有的特点。可根据古代历代经典印钮的流变与钮制的造型特点,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印文的统一,塑造或改造一批如汉代的鼻钮、瓦钮、桥钮、龟钮等及唐宋官印钮等朴素大方的传统钮制。另外根据古代玉器和青铜器纹饰图样创作一些有根据又有个人想法的特殊钮制,也可参考当代陶印滚滚潮流的一些别致钮样,创作一些有艺术特色的印钮,比如石开先生的篆刻作品印纽,都是丁立人先生所制,造型独特,气息古朴。由此,印人对印钮的讲究可见一斑。
(二)刀具与刀法的创新
陶瓷印,已经不单单用“刻刀”这样一个单一的方式。换而言之,刻刀不是唯一的工具,有些篆刻家用钉子、小刀、铅笔、螺丝,甚至于湿泥的时候用指甲划痕,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都可以说是工具和手法上面的一种创新和拓展。广西的陈国斌老师用美工刀进行创作,一个小刀片儿在他手中被运用得极其灵活,或粗或细,包括笔画转折处,他都运用得非常娴熟,手法之精妙,视觉效果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不同于他用刻刀刻在石頭上面的那种印章效果。
(三)印章本体大小与展览方式的转型创新
古代印章以及宋元以来的文人篆刻收藏印与闲章名章,大都是2到3公分尺寸的印章,而陶印因质地酥松,容易受刀,可以大刀阔斧,印章尺寸却可以大到20公分左右。吻合了篆刻作为一门依附于书法的独立艺术门类这一特征,符合当代艺术视觉审美与新时代的展厅时代的到来的要求。打破了篆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这一历史定律,尺寸大小可不止于方寸之间。因为印章尺寸的变易,打破了印谱与印屏展示方式的桎梏,陶印实物或者印稿作品在展厅时代的视觉冲击力前所未有,所以推进篆刻教学展览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
在篆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战国古玺,秦汉唐宋元代印章利用金属材质的石料进行篆刻,明清流派篆刻艺术以石料为篆刻载体,而当代篆刻以陶瓷材质为媒介的大胆呈现都是在不断变化与发展革新的。传统文化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广西艺术学院书法系的篆刻教学以广西坭兴陶作为表现印章的材料,无疑是在前人篆刻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东声.当代陶瓷印生态不完全报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度 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篆刻新天地—坭兴陶印的篆刻教学与创新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8JGY34。
作者简介:姜轶(1984.08-),男,汉族,湖南宁乡人,硕士研究生,大学讲师,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书法篆刻。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