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篆刻初学者,一般不会形成固定的刀法程式,因此,今天说这两个刀法实际操作里的两个细节经验,这不一定是死板而完全正确的操作,因为任何的刀法操作,只要表达出上佳的印面效果,就是好的刀法。
废话不多说,来看(配图是手绘的,只说明问题就好,没做细节调整):
一、双刀白文线条末端的处理
对,是说的白文,我们一般情况下,刻白文除了学齐派单刀的一些少数学员,大部分朋友都是双刀刻一个笔画的,于是,当两刀刻完一个笔画后,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笔画的末端有一个燕尾,这个时候,处理掉这个燕尾的方法是再补上一刀,可问题来了,补这一刀,在哪儿下刀?第一种方案,整整齐齐地切掉它:
那么,表现出来的线条就是尾端齐整的一条线,几乎没有金石气息,有点呆板,但很锐利,很多刻满白风格的印人用这种方案。第二种方案是不但整齐地切掉它,还稍稍刻过一点点:
这样,收尾的地方就略微宽于笔画线条的中段,似乎有点像汉印那方广陵王玺:
但稍微一不留神刻出来的效果就是毛刺的笔画头,因此下刀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连接。还有更多老印人采用的方案,即第三种方案,这个方案是:
稍稍离开一点两刀的末端,利用石性本身的特点,刻这短短的一刀,既刻掉了燕尾,又与前两刀温和连接,正好可以体现方圆结合的一个线条末端,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正常(甚至是正确的,而其他方法都是错误的)采用的方法。因为这样出来的线条,通常丰满凝重些。
有些篆刻技法讲座的书里,把这一点当成金科玉律,认为只有最后这一种方法是正确的,我猜这是为了使新学者易于掌握,而实际上,不管各种入刀点,最终都是为了印面内容服务的,只要有好的印面效果,都好,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我要提出来,是因为线条末端的这个入刀点的选择,其实是很影响线条的质感的,新手们应当体验一下,找到各种入刀点出来的印面效果,并熟练应用,在不同的创作中,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二、关于刻刀入石的角度
关于入石的角度,倒是古往今来的篆刻人们都有相应的准确结论的一点:即新手应当避免相应接近90度的入刀角度,如下图这样:
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印面,特别是较成熟的篆刻人,他们的入刀角度都是45度左右的,如下图这样:
我们观察公路的路基,当然也以这种角度最为稳固,线条更持久不易损。从保存印章以及保证印面风格的角度思考,这样也更好些。
当然,垂直入石刻出来的线条,钤盖出来的印蜕,线条会非常清晰锐利,而有坡度甚至坡度达到45度后,线条的锐度会相应减小,但更厚重些,所谓的“金石气”更浓。
金石与篆刻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学术性的,一个是艺术性的,但二者是相关的,具备较强的金石气似乎是篆刻艺术家们的追求,因此,篆刻新人应当了解不同的入石角度形成的印面风格差异,建议用后一种入刀角度为主要创作方法,避免垂直的入刀。
当然,这个入刀角度也不绝对,有时,为了印面效果,也会有调整,有时也需要调整的更锐利,这是更深层次的话题,我把这个问题拉出来,供篆刻爱好者讨论。
加微信获取:wenbaozhai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