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
标签: 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影响,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刀融于笔,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汉,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
弟子十三:吴昌硕一生收了十三个弟子,全部成为一代大师,占据艺坛半壁江山,号称近代艺坛”十三太保”,他们分别是:齐白石、王一亭、赵云壑、陈师曾、陈半丁、李苦李、朱屺瞻、潘天寿、王个簃、吴茀之、沙孟海、诸乐三、朱复戡。
刊行作品:《朴巢印存》、《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元盖寓庐诗集》、《缶庐印存》、《缶庐诗》、《缶庐印存》、《吴昌硕石鼓临本》、《观自得斋徐氏所藏印存》、《吴昌硕石鼓文墨迹》、《吴苍石印谱》、《吴昌硕石鼓文》、《吴昌硕先生花卉册》、《缶庐印存》、《吴昌硕临石鼓文》、《西泠印社记》、《苦铁碎金》、《吴昌硕临石鼓墨迹》、《缶庐印存》、《缶庐印精拓》、《吴昌硕、赵子云合集》等。
君匋艺术院藏民国吴昌硕篆刻41品赏,气势骀荡神出无穷
西泠首任社长吴昌硕,篆刻从艺小史,附重要时期作品点评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印坛都头领,天魁星宋江之吴俊字昌硕,自我作古空群雄
文人刻印,肇端元末王元章,其后又得文、何提倡,印章之学兴焉。明清以降,工稳如汪尹子,浑穆如邓完白,古奥有丁敬身,流畅有赵撝叔,诸法齐备,逮及清末,浙派已成强驽之[……]
刘江:吴昌硕边款的四个修养,书法、诗文、绘画、人品
表面看来,边款只是単刀或双刀在款石上刻成的文字,似乎初学不久的印人也能做到,但透过表象,深及内涵,却又是无比的深邃与广泛。如果边款的刻字要具有作者独特的个人风貌[……]
吴昌硕边款刀法的继承,学习浙派,学习赵之谦与钱耐青
边款的文字,无论是阴文或阳文,都是通过刻刀刻制而完成的。刻刀的运用与印面的用刀法,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少不同之处,故造成边款文字的独特性,也可称为作[……]
刘江:吴昌硕篆刻边款的四个特点,形式多样,笔意结合
吴昌硕篆刻边款同他的篆刻作品一样,也是各有其特色的。明清以来的篆刻家,也都各在自己篆刻作品的边壁上刻有边款,但多数只是刻上姓名等,用刀也较单润。如明代文彭在印石[……]
吴昌硕在篆刻中常用的刀法有哪些,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一名俊卿,初字香补,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仓石、昌石,六十九岁后以字行。他是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
篆刻高峰,日本藏吴昌硕篆刻精品鉴赏,63品印蜕附边款
吴昌硕流派印风选,吴昌硕钱瘦铁邓散木朱复戡来楚生等
吴昌硕是海派书画代表人物,也是近代最重要的书画家之一,开宗立派,影响深远。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百年间,吴昌硕在篆刻界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吴昌硕的成功之路是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