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康文:朱复戡,生于1900年,逝于1989年,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改名复戡, 系明代宗室桂王的后裔。清光绪三十二年, 吴昌硕见先师以“石鼓文”[……]
标签: 朱复戡
朱复戡(1902年9月30日—1989年11月3日),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今属邱隘镇)人,迁居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
早慧的朱复戡书法从石鼓文入手,后溯源三代,尤喜晚商与西周早期金文,巧施肥笔,所书瑰丽凝重,独具装饰性。篆刻初得缶翁亲授,仿吴之作,浑朴沉雄,不在缶门弟子之下。中年后脱尽窠臼,专攻古玺、秦篆、汉铸。
一生的篆刻作品难以胜数,尚存印拓近两千张。传世的篆刻集,早年的有《静龛印集》,中年的有《复戡印集》(为缪城汪统刻),晚年的有《朱复戡篆刻》。
朱复戡篆刻印章印面,让你知道印底处理及篆刻要刻多深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更名起,号复戡,祖籍浙江鄞县。题襟馆早期会员,师从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吴昌硕,早年与罗振玉、康有为、[……]
某虚草堂,早慧朱复戡篆刻33品附精彩边款赏析,浑朴沉雄
朱复戡(1900—1989)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生于上海。自幼聪慧,七岁既能作擘窠大字。曾为上海怡春堂笺扇庄书写石鼓文对联,[……]
朱复戡篆印,毛主席诗词,浑厚直入周秦两汉得三代神韵
朱复戡书法四体皆精, 而以大篆、 草书成就最高。 篆刻初受吴昌硕指导, 后规矩秦汉, 上溯两周。 其印风浑厚古穆, 直入周秦两汉, 得三代神韵, 独开宗[……]
印从书出,朱复戡的篆刻风格举例,尚重尚拙,古厚浑穆
“印从书出”理论的核心,是以篆刻家典型风格地篆书入印,从而形成独具个人特征的印章形式。这一理论的价值在于强调了书法与印章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作为印章表现对象[……]
朱复戡对印中求印理论的实践,几方拟古玺印作品的解析
“印中求印者, 出入秦汉, 绳趋轨步, 一笔一字, 需有来历……”明末文人印大兴之后,“印宗秦汉”已成为印坛的金科玉律,后代名家皆心追手摹,朱复戡也不例外。同时[……]
朱复戡重篆轻刻的流派,细篆而刻的实践及评价,附图解
古人对篆与刻的关系, 无不先强调“篆” 的重要性, 因此, 篆法历来被视为印章的基础。朱复戡的篆刻是“重篆轻刻” 流派的一个代表, 其实践方式有以下几种:[……]
朱复戡篆印墨稿意义,对篆刻艺术分类的细化并创造出新
在篆刻艺术中, 印稿更多地是停留在实用价值层面上, 是一种实现印面效果的途径。 在治印过程中, 有些名家甚至出现了印稿在心中, 不篆而刻的现象, 这是对印稿从属[……]
朱复戡篆印墨稿的六个特点,精准传神朱墨并施形制丰富
朱复戡先生篆印墨稿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他以笔代刀, 挥运自 如, 将其墨稿置于先秦古玺或汉印之中, 几可乱真。 其篆印墨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更为篆刻史又添[……]
朱复戡印作的辑录,一生最有价值的几本印集出版物介绍
朱复戡先生一生治印难以计数,印作多次被选编,刊行于世。同时,由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印稿也多有散失,先生曾在小跋中有这么一句话:“十载治印,同童年作品散失殆尽”可[……]